文具作畫盆景入畫 鄭帛囪、劉文豪見日常框架

劉文豪作品《青年期》。(誠品畫廊提供)

分屬於1980、1990世代的鄭帛囪和劉文豪,前者使用日常可見的文具,後者以盆栽爲題,傳達對「框架」的小小拮抗。

兩位藝術家近日於誠品畫廊聯展,一共展出56件畫作。鄭帛囪此次展出的是2013年至2022年間的作品。他使用的繪畫材料,多是唾手可得的原子筆、水溶性畫筆、麥克筆、立可白(帶)等一般文具,畫在約10公分見方的便條紙上。

不太使用正規的繪畫材料,鄭帛囪的創作多利用手邊現有的文具傳達個人當下的思緒,所有命名爲《無題》的作品,有些是半具象,有些是塗塗抹抹之後變成不可辨識之物,「邊畫邊看,沒有特定的目標,也可能最後跟一開始畫的東西不一樣,有時也可能只是在塗顏色。」

使用文具作畫,源自鄭帛囪在國、高中時期,常在課本或考卷塗畫的習慣,及至北藝大美術系期間,相較於在美術教室「很正式地畫圖」,他更偏好在咖啡館有自己一方小天地作畫的自在,在便條紙上呈現他的所思所感。那一張張10公分見方的小小畫面,便是他對繪畫自始至今所保有的單純初心。

劉文豪此次展出的「盆景」系列爲2022年新作。他認爲中國盆景是一種被建構、設計的「自然風景」,爲了讓植栽完美地呈現,人們利用鐵絲、膠帶等外力限制植栽的自然生長,進而改變它的外型。「盆景很像人」劉文豪認爲,那些外力就像社會框架對人施以規範束縛,因而開始利用「盆景」來做圖像的發展。

劉文豪因妥瑞氏症以致雙手會不自主顫抖,加上異位性皮膚炎引起的發癢、紅腫所導致的傷口,都是伴隨他成長的辛苦記憶。他找到壓克力顏料和噴漆等材料的交替運用,加上刮刀、水砂紙打磨等技巧,創造出狂暴的線條當中,又能顯露出如傷口結痂般凹凸等細節,迴應身體的疼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