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AR冰箱貼、數智展陳……數字技術讓博物館“火”起來

大衆新聞·齊魯壹點 張宇寧

當數字技術賦能博物館,會帶來什麼效果?

伴隨着數字時代來臨,AR、VR等技術走進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爲遊客帶來更爲新穎豐富的體驗,“博物館熱”持續升溫。而博物館也通過數字的“橋樑”,嫁接人們的生活,AR冰箱貼等一件件承載着歷史和藝術的產品備受大家歡迎。

博物館愈發“科技範兒”

數字技術,涵蓋多媒體互動、虛擬現實、裸眼3D等。作爲集文物、文化之大成的博物館,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之下,不斷提質升級。

10月24日,“漢畫、漢風、漢魂——山東漢畫像石藝術展”在山東博物館2號展廳開展。值得關注的是,本展覽原本爲山東博物館原常設展,已開展13年。今年,山東博物館綜合運用多種數智化、沉浸式、場景化的技術,對展廳進行全面改造。

“漢畫 漢風 漢魂——山東漢畫像石藝術展”中復原朱鮪石室及藝術化展現的場景

山東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張露勝介紹:“以朱鮪石室爲例,我們首先將十幾塊散石進行拼合,將場景復原。然後通過投影的方式,加入宴餉的動態圖像,讓斑駁的原石與現代的技術相互融合。而在武樑祠展區,我們用三面LED屏幕模擬了東西及後壁,動態展示武樑祠的歷史、文化、藝術意義。”

而在山東博物館的“海岱日新展”,則因擁有空氣成像、沉浸式影院等豐富的新技術展示,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走進展廳,史前時代、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主題展區通過沉浸式影院栩栩如生地展現在遊客面前,許多市民遊客登上“明代漕船”開啓一場穿越時空的大運河之旅。

“海岱日新”展廳內的沉浸式影院 圖源:山東博物館

博物館正越來越“科技範兒”。此前,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延常就曾提到,加快館藏文物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化展廳,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

文物“走入”日常生活

一個冰箱貼能有多受歡迎?中國國家博物館自7月推出“鳳冠冰箱貼”之後,持續受到追捧。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這款冰箱貼一經開售就“秒空”,可謂“一冠難求”。據瞭解,這款冰箱貼上市四個月,售出了14.5萬個。

而在近日,山東博物館也“上新”了以“魯國大玉璧”爲設計原型的“大玉璧AR冰箱貼”,只需用手機簡單操作,冰箱貼便可以AR的形式“動起來”。

大玉璧AR冰箱貼 圖源:山東博物館

館藏文物以文創冰箱貼的形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日常。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技術也讓文物“活”起來,並通過智能設備走出博物館,走到人們的身邊。

今年上線的“山海App”就爲用戶打造了一座“掌上的博物館羣”。打開App,AI講解員可對文物進行詳細講解,有的文物還可以3D形式360度觀看文物的高清細節;加上各種互動玩法,讓用戶足不出戶,便可深入體驗、學習、感受文物的魅力。

與此同時,作爲當下大衆文旅生活的重要場域,短視頻及直播平臺也成爲各大博物館的“雲展示空間”。11月19日國家自然博物館“桂地尋龍——廣西恐龍動物羣特展”直播活動、11月21日青州博物館“青州微笑 東方美學奇蹟”活動……一場場線上直播打破了博物館與遊客的地理距離,一座座博物館在遊客的手心相聚。

快手科技副總裁張軍表示,短視頻和直播作爲當下一種互聯網生活方式,爲文物和博物館的內容傳播提供廣闊平臺、鏈接多元場景、供給豐富資源,希望這種融合和鏈接持續深化,以數字爲媒介,讓五千年的歷史文物重現華光,讓燦爛的中華文明賡續傳承。

“博物館+文旅”流量不斷

數字技術不僅讓文物“活”了起來,更爲博物館不斷解鎖新創意、創造新場景、催生新業態,讓博物館成爲集展覽、教育、娛樂爲一體的城市綜合體,成爲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近年來不斷升溫的“逛館熱”“文博熱”就是例證,越來越多的遊客將各地博物館加入了自己的必打卡清單。

在濰坊青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趙秉忠殿試狀元卷旁,遊客通過多媒體互動屏瞭解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的演變;在孔子博物館,《孔子密碼——沉浸式文物數字藝術展》採用了裸眼3D、數字影像、光影雕塑、3D mapping等一系列數字技術,並利用AI技術輔助內容生產,爲遊客打造了一場震撼、沉浸、回味無窮的孔子文化盛宴。

而作爲近期全國熱門打卡博物館之一的青島啤酒博物館,則運用新技術推出了特色活動。走進博物館,可在“VR釀造車間”展區,親身體驗啤酒釀造,也可運用AR與展品進行互動。今年夏天,青島啤酒博物館沉浸式演繹夜遊項目《金色奇妙夜》運用3Dmapping、虛擬現實等手段,上演“博物館奇妙夜”,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打卡。

青島啤酒博物館沉浸式演繹夜遊項目《金色奇妙夜》 圖源:青島啤酒博物館

“博物館的數字化是智慧旅遊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博物館通過數字化提升了遊覽體驗,豐富了服務內容,拓展了服務空間,對年輕人越來越有吸引力。”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晨光表示,“‘數字文博’對文物的普及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讓文物展現更爲直觀、內涵更容易理解,幫助大家更好地瞭解文物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