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李清志/社會住宅與公共藝術 文化創新潛移默化
那天去參觀臺北廣慈社會住宅,讓我對於臺灣國宅的發展重新改觀!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彭冠傑美化電箱的空間識別裝置「祝」。圖╱李清志提供
過去國宅的空間環境給人的印象,總是破舊、粗糙,又缺乏設計美感,加上龍蛇雜處,缺乏管理,很快就淪爲城市中的毒瘤,讓人不敢靠近。七〇年代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的Pruitt-Igoe集合住宅,就是因爲環境惡劣、治安敗壞,最後無法管理改善,只能將整棟住宅炸燬,甚至被建築理論家查理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視爲是現代主義建築的死亡。
不過這幾年歐洲社會住宅的發展,卻令人十分驚豔,特別是北歐及荷蘭的社會住宅,不只是只給低收入戶來使用,同時也照顧到社會中不同族羣的需要,特別是初出社會,來到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以及獨居老人或單親家庭等等。這些社會住宅設計新穎、收費合理,又有寬廣的公園綠地,深受大家的喜愛。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徐永旭設計的「光之巢」。圖╱李清志提供
廣慈社會住宅是信義區少見大規模開發規畫的集合住宅案,周圍環繞公園綠地,擁有廣大的開放空間,同時設置有育嬰、老人日照單位,讓住戶沒有後顧之憂;更棒的是,社會住宅四周設置有公共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國際水準,很難想像社會住宅居然設置有如此高水準的公共藝術品。
這些公共藝術品包括有樑豫漳設計的「流亭」、林聖峰設計的「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以及徐永旭的「光之巢」,還有美化電箱的空間識別裝置「祝」等。徐永旭老師的大型陶瓷作品是國內十分受歡迎,許多豪宅大樓都會購買他的大型陶瓷作品去妝點豪宅大廳,因爲他的作品巨大壯觀,非常適合豪宅的氣派門廳,徐老師有自己大型的窯爐,可以燒製出別人所做不到的大型作品,這次廣慈社會住宅可以設置他的作品,的確很令人羨慕。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林聖峰設計的「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圖╱李清志提供
林聖峰老師擅長使用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創作出令人驚豔的作品,新竹南寮漁港「波光市集」建築,就是他的經典作品,這次他在廣慈社宅的作品「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使用鋼筋彎製成一座亭子,彎鋼筋原本是建築工程中,非常基礎的工程技術,但是他卻把這項技術發揮到藝術的境界,令人聯想到十九世紀末巴黎的新藝術時期作品。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樑豫漳設計的「流亭」。圖╱李清志提供
樑豫璋建築師的作品「流亭」,陽剛的建材,卻有流動的美感;作品以耐候鋼爲材料,曝曬在外多年,也不需要再塗油漆保養,因此在歐美各國經常可以看到以這類材料製作的公共藝術品。彭冠傑的作品「祝」則是在電箱上的識別系統創作,有些圖案類似馬雅文化的鳥獸圖形,其實是因爲四周就是四獸山,因此將四獸圖案化,安置在我們生活環境裡,非常貼切適合。
廣慈社會住宅工程進行中,就設置有「我們在家—廣慈博愛社宅公共藝術計劃」工作站,企圖以「公共藝術」啓動社會住宅文化創新,不只是戶外的公共藝術品設置,他們也推動藝術家進駐社區的計劃,帶領居民藉着藝術計劃,探討廣慈社宅附近歷史記憶,以及身體與內心世界的再發現。
廣慈社會住宅的公共藝術作品,都是具有國際水準的優秀作品,讓人對於臺灣社會住宅的環境刮目相看!公共藝術對於社區的影響其實是潛移默化的,我們的社宅有如此高水準的公共藝術作品,真的令人十分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