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新生兒命名 陸官方籲少用生僻字

浙江一名媽媽在給寶寶餵奶。(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公安部籲少用生僻字

南昌某一派出所的民警在爲羣衆辦理臨時身分證。(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華文化5000年,歷代使用文字變化大,出現如𤩽、贔、曌、驫、翳、禤、翾等異體字、生僻字,有些字連中文系學生都念不出來,卻被大陸家長青睞,成爲新生兒的名字,看似特別,卻因大陸官方電腦系統使用的字體、字庫,無法顯示,導致需要身分認證時出問題。

大陸公安部表示,民衆換髮第二代身分證、輸入電腦的過程中,一共收集地址、姓名中的生僻字達3萬多個。公安部人口資訊管理系統的專用漢字字庫已包含7.2萬個漢字,主要是解決少數民族、冷僻姓氏與手寫舊戶籍留下的問題,在大陸官方語言文字規範和標準許可範圍內,把新發現的生僻字儘量納入字庫中,滿足民衆辦理戶籍和居民身分證的需要。

大陸其它公、私機構,如教育、銀行、鐵路、航空公司、房產等部門並沒有類似的專用字庫,無法共用這些生僻字,如果在生活中以生僻字或異體作爲姓名,會面臨許多麻煩事,尤其是目前大陸官方全面推動「網上辦事大廳」,透過網路實名、實人認證系統申辦官方事務、法律事項,如果民衆姓名中有無法顯示的生僻字,就必須親自前往各機關辦理。

差點因名字賠掉定金

廣州24歲梁姓女子就是「受害者」,父母爲她取的名字中有個「𬍛」字(音同利),一般與「玓」(音同琢)字共用,在《史記》中,「玓𬍛」指的是明珠的光澤,蘊含「掌上明珠」之意,原本是件美事,但在大陸官方單位的電腦字庫中,並沒有「𬍛」字,她的高考(大學聯考)准考證打不出完整名字,只能請校長簽字,帶戶口名簿才能進考場;念大學時也差點因名字問題領不到獎學金。

入社會後,樑女更是麻煩不斷,買房、車時,因名字打不出來,無法申請銀行貸款,險些違約、賠掉定金,最後房子貸款用拼音才勉強過關,車子是改用老公名字貸款。

特殊名成嘲笑對象

北京有位邵先生也是因爲名字裡有「𤩽」字,從社保卡、銀行存摺、火車票到駕照都打不出全名,平時不能網購電影票,春運搶票也得親到火車站排隊,非常麻煩。

除了生活不便,生僻字的姓名,也會間接阻礙人際關係,有網友表示,有位同學叫「馬騳驫(音同讀飆)」,同學都叫他「喂!」或「馬五」、「馬六」,老師點名時直接說「萬馬奔騰來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