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臺版星鏈打頭陣 6枚B5G低軌通訊衛星2026年起升空
「我們衛星發展走了30多年,做的都是遙測跟氣象」,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指出,通訊衛星確實比較複雜難做,變革又快,所以國家必須帶頭練兵,這也是政府拍板第3期太空計劃展延至2031年、預算加碼新臺幣400億元的關鍵之一。中央社
俄烏戰爭打響馬斯克(Elon Musk)的「星鏈」名號,地球另一端的臺灣也正在佈局低軌通訊衛星網絡。據國家太空中心(TASA)規劃,最快可望在2026年起陸續發射2+4顆B5G低軌通訊衛星,目前預計由政府打造前2枚,做出技術規格,後4枚由TASA協助民間廠商研製,國安、產業「一兼二顧」。
「我們衛星發展走了30多年,做的都是遙測跟氣象」,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指出,通訊衛星確實比較複雜難做,變革又快,所以國家必須帶頭練兵,這也是政府拍板第3期太空計劃展延至2031年、預算加碼新臺幣400億元的關鍵之一。
TASA主任吳宗信表示,據最新計劃,若能依照最理想的進程,首枚B5G衛星將於2026年搭乘SpaceX火箭升空,2028年發射第2枚,任務執行期間至少3年,衛星本體是MIT臺灣制,關鍵的「Ka頻段通訊酬載」則預計將於今年中公開招標,尋求海外廠商合作,「潛在業者大概有3到4家」,預算經費新臺幣9億元。
吳宗信解釋,第一枚B5G衛星的通訊酬載之所以要先友岸外包,是因爲國內資通訊業者實力是「在地上強」,上太空卻是另一回事,第一次做總需要時間探索、借鏡,目前也規劃,第2枚酬載會由擁有開發地面4G、5G系統能力的工研院,與具備太空領域知識的TASA攜手研製。
至於採公私協力模式的後4枚B5G衛星,吳宗信指出,希望今年可以對臺廠發出英雄帖,完成招標作業。
除了馬斯克(Elon Musk)的「星鏈」(Starlink),國際間已有不少業者推出低軌通訊衛星服務,國內也有業者爭取將其落地臺灣,但有些東西「咱一定愛靠家己」,吳宗信說,「就不用怕別人不給你」。
B5G計劃是扮演「打頭陣」的角色,吳政忠指出,依照軌道模擬,若只有2顆低軌通訊衛星,繞地球一圈,行經臺灣上空的時間僅差不多3到5分鐘,要實現24小時通訊不中斷,很顯然2+4顆也不夠,臺灣至少需120枚纔有辦法把通訊韌性建構起來。
「接下來就是把產業也拉進來」,吳政忠表示,事實上不只電子五哥有興趣,許多新創也看見未來10年、20年資通訊商機「會往上面(即太空)走 」。
吳政忠指出,臺灣太空地面設備產業現已具相當規模,產值超過新臺幣2000億元,但衛星製造、火箭發射服務等領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地面的、在天上的,臺灣都要做,當個能投球、能打擊的「二刀流」棒球選手,臺灣就會有自己的主場。
吳宗信強調,未來臺灣擁有可以完全自己掌握的低軌通訊衛星網絡,是國家安全、產業發展「一兼二顧」;他也提出國際間出現的新概念,就是將低軌通訊衛星列入新一代公共基礎建設,或許是臺灣未來可以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