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自媒體這麼難做了,我依然建議你別放棄

文 | 葉偉民

最近後臺有幾個諮詢,都是吐槽自媒體的,做了幾年,一點動靜也沒有,糾結該不該放棄。他們寫的領域各不相同,但遭遇卻相近——每天忙着找選題,寫稿,排版,發佈,很累,最後不僅沒錢還沒人(流量),心更累了。

這個問題很好,而且每次帶寫作課,也是高頻被問及。我的答案從來都是一致的:值得堅持,但需要重新調整你的“自媒體觀”。

先說極端的兩類,他們都把自媒體當做樹,一種是“搖錢樹”,一種是“樹洞”。前者啥都寫,一心賺錢,後者啥都說,家長裡短碎碎念,純屬自嗨。

如果是第一種,想賺快錢又不得,放棄就放棄吧,上個班還更香;第二種瀟灑隨性,開心就好,無所謂放不放棄了。

值得討論的是中間狀態——既想寫自己喜歡的東西,又想來錢來人(流量)。非常理解,最幸福的事莫過於興趣和飯碗能統一。一旦無法融合,糾結就產生了:感興趣的不來錢,來錢的沒興趣。當生活的重壓讓人只能選其一時,糾結就變成了痛苦。

這種“自媒體觀”是單向度的,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線性思維。

自媒體創作門檻之低,比開家早餐店還容易。如果你把自媒體當生意,人人都能做,就意味着大多數人都不怎麼好過(參考下飲食業)。讀者的時間就那麼多,這裡多點個贊,那裡就少個小心心。

所以,如果想靠自媒體發財,還是上述觀點,上個班更香。但如果你真的愛寫,且還有更長遠的追求,那自媒體又是另一種玩法。我的觀點是——

與其焦慮我該如何養大自媒體,不如反過來想想:自媒體能爲我做什麼?

再直白點,與其伺候自媒體,不如讓自媒體伺候我。

具體來說,自媒體於我有幾大功用:

1、素材庫

記錄生活觀察和思維閃光。一天裡你閱讀、趕路、候餐、聊天,總有些突然點亮你的瞬間,不記下來,第二天醒來保證一個都想不起。

2、試金石

有了素材和想法,還需要驗證。哪裡驗證呢?當然不是你的親友,他們只會無腦鼓掌。到讀者中去。大家互不相識,褒貶由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還有些有分享精神的,會補充誰在哪本書也有類似觀點,或者延展到另一個故事。這是多寶貴的反饋呀,收納,整理,打磨。

3、微練筆

這個之前分享過。每天一段短文案,給一天的創作預熱,也能修煉性情,養成習慣。

4、寫作卡片

碎片成文,文多成書。就像納博科夫的卡片創作法,以短篇幅換創作頻率,也提高創意密度。

按照手機閱讀的黃金篇幅1000-1500字計算,圍繞一個主題每天發一條200-300字的微練筆,一週就有一篇文章了。而且還有第2步的讀者預檢驗,你更知道該如何去粗存精了。

5、連接器

自媒體相當於個人門戶,只要用心持續輸出,一定會吸引來志同道合者(當然也不乏伸手黨),只要控制好交流方向,便是有效社交,還能促成合作。合作很重要,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

舉個應用案例。我每次準備課程,都要全面升級課件。那新東西從哪來呢?就從這一天一點的閱讀、思考、記錄、書寫中來。正因爲有上述的“試金石”,我能知道哪些內容更受歡迎,有哪些常見問題,這就是我重點拆解的方向。

例如我要準備一節“如何寫好人物”的直播課,我就到我的自媒體搜索:人物,近期的相關內容就出來了,如下圖:

由此,我就能迅速整理、提煉我最新的觀點、案例、講述方式、閱讀書單、作家名言和讀者提問等。功在平日,順流而下即可。反之,明天開課今天準備,那真是趕一篇萬字長文,能不痛苦嗎?

最後,我們再拉長線看。用心、優質、穩定的輸出,一定能給用戶帶來價值,你的粉絲量就會增長。你便會發現,當初的“難做”,是難在速成,難在“一夜漲粉百萬”式的貪心。

退一萬步,假設羣衆的眼睛瞎了,錯失了你這顆明珠。又如何!你依然可以按照上述自媒體模式持續提升專業度,去創作,去出書。你可能因出色的表達和寫作技能,獲得更高薪的工作;或者因出版成果爭取到深造的機會;又或者成爲優秀的行業講師,開闢人生的第二戰場……間接獲得技能紅利。

更重要的是,你的“自媒體觀”已經變了,從當初“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單向思維,升級爲多向思維:

1、要專注、持久地在個人優勢領域創作優質內容;

2、一次操作,多種產出;

3、羊毛出在豬身上牛買單。

做到這些,那就真的能讓自媒體“伺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