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講方程?走進不一樣的數學

方程是數學、科學和技術的命脈。

方程也是出了名地嚇人。斯蒂芬·霍金的出版商告訴他,《時間簡史》裡每增加一個方程,圖書銷量就減半一次,E = mc2——這個方程砍掉,《時間簡史》能再多賣1000 萬本。

但在小學生的作業本上,一排排的等號等待着孩子們的思考,這些等號都是曾經幫助過我們的燭火。

在科學論文裡,每一個等號都勇敢地把整個人類文明向前推動了一小步,這些等號是當下正在幫助我們的微光。

在《改變世界的17個方程》這本書裡,作者伊恩·斯圖爾特帶着我們回憶了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17個等號。有些等號建立了數量和空間的基本關係,有些等號教會我們用更多的維度看待世界的變化,有些等號指示給我們通往未來生活的路徑。17個等號,就是人類一路走來的17個地標、17座豐碑和17盞燈。

《改變世界的17個方程》

[英] 伊恩•斯圖爾特

譯者:勞佳

“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長度的平方之和,等於斜邊長度的平方。a2+b2=c2 ”

這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勾股定律,又叫畢達哥拉斯定理。

它告訴我們什麼?

直角三角形的三個邊之間有什麼關係。

它爲什麼重要?

提供了幾何和代數之間的重要聯繫,使我們能夠根據座標計算距離。它也催生出了三角學。

它帶來了什麼?

測繪、導航,以及較近代出現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現有最好的關於空間、時間和重力的理論。

1

河馬上的婆娘

在公元前 570 年左右,畢達哥拉斯出生在愛琴海東部的希臘薩摩斯島。他是一位哲學家和幾何學家。我們對他的生活所知甚少,而且信息都來自很久之後的記述,其歷史準確性存疑,但關鍵事件很可能是對的。公元前 530 年左右,他搬到古希臘殖民地克羅頓(今意大利)。他在那裡創立了一個哲學宗教團體——“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相信宇宙是基於數字的。時至今日,其創始人的名聲就來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

關於畢達哥拉斯定理有一個非常流行的笑話,是一個關於“河馬上的婆娘”(squaw on the hippopotamus)的糟糕的“諧音梗”。這個笑話在網上隨處可見,但是真正的源頭就不太可考了。還有關於畢達哥拉斯的漫畫、T恤和希臘郵票

儘管說了這麼多,我們並不知道畢達哥拉斯是否真的證明了他的定理。事實上,我們根本不知道這是否是他的定理。它完全有可能是畢達哥拉斯的一個僕從,或某個古巴比倫或蘇美爾的抄寫員發現的。但人們把它歸功於畢達哥拉斯,他的名字就流傳下來了。無論其起源如何,這個定理和它的結果對人類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們的的確確拓展了我們的世界。

2

直角三角形:三角學宇宙的起源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許多三角形都不是直角三角形,因此方程的直接應用似乎有限。但是,任何三角形都可以分割成兩個直角三角形,而任何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因此,直角三角形是關鍵:它們證明了三角形的形狀與其邊的長度之間存在有用的關係。從這一見解中發展出來的學科是三角學——“三角形的測量”。

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學的基礎,特別是它決定了基本的三角函數:正弦、餘弦和正切。這些名稱源於阿拉伯語,而這些函數及其許多前輩的發展史,展示了今天這個版本經歷了什麼樣的複雜路徑。

直角三角形裡當然有一個直角,但另外兩個角是任意的,只要加起來是 90° 就行了。任何角都有三個相關的函數——函數就是用於計算相關數字的規則。對於角A,

按常規用a、b、c代表三個邊的邊長,我們定義正弦(sin)、餘弦(cos)和正切(tan)如下:

這些量僅取決於角 A,因爲給定角 A 的所有直角三角形除了縮放大小不同之外,都是一回事。

因此,我們可以爲一系列角度繪製sin、cos和tan值的表格,然後用它們來計算直角三角形的特徵。一個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典型應用,是僅使用在地面上進行的測量來計算高柱的高度。假設從 100 米開外測量,到柱頂的角度是 22°。令圖 1.5 中的角 A = 22°,那麼 a 就是柱的高度。然後,正切函數的定義告訴我們

所以

由於 tan 22° 是 0:404(保留小數點後三位),我們就可以得出 a=40:4 米。

一旦有了三角函數,就可以直接將畢達哥拉斯方程擴展到非直角三角形。圖 1.6 展示了一個有角度 C 且邊長分別爲 a、b、c 的三角形。將三角形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然後應用兩次畢達哥拉斯方程和一些代數 4,就可證明

這和畢達哥拉斯方程很相似,除了多出來一項,這個“餘弦定理”與畢達哥拉斯方程的作用是一樣的,建立了 c 與 a 和 b 之間的聯繫,但現在必須給出關於角 C 的信息。

餘弦定理是三角學的主要支柱之一。如果我們知道三角形的兩邊和它們之間的夾角,就可以計算出第三邊。然後再用類似的方程解出剩下的角度。所有這些方程最終都可以追溯到直角三角形。

3

用三角學計算出地球的大小

測繪學的騰飛是在 1533 年, 當時的荷蘭地圖製作師赫馬 ·弗裡修斯(Gemma Frisius) 在 《地點描述小冊》(Libellus de LocorumDescribendorum Ratione)中解釋瞭如何使用三角學來獲得準確的地圖。 關於這種方法的消息傳遍了整個歐洲,也傳進了丹麥貴族和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的耳朵裡。 1579 年,第谷用它繪製了其天文臺所在的文島的精確地圖。

到 1615 年,荷蘭數學家維勒布羅德·斯內利厄斯(Willebrord Snellius,本名維勒布羅德·斯奈爾·範羅恩)將這種方法發展成了現代形式:三角測量法。這種方法用三角形網絡測繪區域。通過非常仔細地測量一個初始長度和許多角度,可以計算出三角形頂點的位置,並由此計算出三角形中所有有趣的特徵。

斯內利厄斯使用一個由 33 個三角形構成的網絡,計算出了兩個荷蘭城鎮阿爾克馬爾和貝亨奧普佐姆之間的距離。他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城鎮,是因爲它們位於同一條經線上,並且恰好相隔一度。知道了它們之間的距離,他就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大小。他於 1617 年把這個結果寫在了他的《荷蘭埃拉託斯特尼》(Eratosthenes Batavus)一書中。他的結果精確到了 4% 以內。他還修改了三角學方程,以反映地球表面的球形特性,這是邁向有效導航的重要一步。

作者:伊恩•斯圖爾特

譯者:勞佳

英國數學科普名家伊恩•斯圖爾特經典名作,譯爲多國語言

李永樂推薦科普讀物,“歐拉圖書獎”獲獎作品

17段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數學故事,瞭解世界運轉的深層道理,看懂科學發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