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經濟不景氣,旅遊的人反而越來越多?
都說經濟不景氣,企業訂單減少,降薪裁員一片哀嚎,大家都捨不得花錢,都在從牙縫裡扣點錢出來進行儲蓄,照理來說,這種背景下,大家應該是能省則省,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畢竟出門就要花錢。
然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到了週末節假日,走哪哪都是人,各地旅遊景點,餐館異常火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有些人覺得,這種現象反映了當前某些失業羣體同樣手頭上還有一些積蓄,所以他們都選擇了旅遊的方式來放鬆心情。
還有人覺得,雖然當前很多人都面臨着經濟困局,但是平日裡省吃儉用,好不容易存下的這點錢,也可以參加一些經濟實惠的旅行項目。
兩種觀點都有其道理,同樣也揭示了一點:“失業”和“沒錢”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失業是宏觀經濟問題,沒錢和個人經濟狀況相關。所以不能簡單用總體的環境來判斷個人的經濟狀況。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他們覺得旅遊娛樂是提升生活品質必不可少的途徑,即使經濟環境不佳,但是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去實現。
但是也有很多人覺得,大環境不好,更應該審慎節約開支,平時能省一點是一點,更不願意旅遊增加大的花銷。
所以,可以很肯定的講,人們的選擇取決於多重因素,不能因覺得自己“沒錢”,就斷定別人的經濟情況,可能跟自己處於同樣的位置。
其實生活壓力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存在,但是其對每個人的影響是不同的。而且,經濟形勢不樂觀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沒錢,這就相當於天氣預報說今天要下雨,並不代表所有地方都要下雨。
分析來看,當前出現的報復性旅遊普遍就以下三類人羣:
①越來越多人只是窮遊
窮遊,簡單來說就是以最省錢的方式去旅行。在自由旅行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省錢,花最少的錢尋求最大的精神收穫,用最經濟的方式去“窮”盡天下美景。
比如當前,旅遊最大的消費主要包括三方面,景區門票,來往車費,酒店住宿。
過去,經濟大環境好,這三項要求都是高價,而隨着經濟不景氣,旅遊產業也面臨着生存壓力,所以很多地方的景區都通過出臺門票打折等優惠政策,來吸引遊客,很多旅遊平臺和團購網站也提供了靈活多樣的優惠套餐,包括各種廉價航空和低價旅遊團,這使得旅遊變得更加經濟實惠,吸引了更多的遊客。
而窮遊的人,抓住了這種優惠,能坐地鐵公交、絕不打車,能去免費玩兒、絕不去收費景點,到另一個城市遊玩,晚上臥鋪一夜,不影響休息,第二天白天直接遊玩,需要住宿,就多喊幾個人擠擠平攤。
尤其是現在的大學生,網上找各種遊玩攻略,週末兩天跑完十幾個景區,吃遍幾十種美食,微信步數怒刷大幾萬,連住宿都省了。
重要的是,一定要狂發朋友圈,毛坯的人生,精修的朋友圈,便是如此。
2、希望釋放情緒價值的人在現代社會,隨着各行各業競爭的加大,生存不易,人們都感到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經濟下行週期,除了錢難掙,人們還承擔了超出以往的身體壓力和心理壓力。
無論是私企老闆,還是被迫面對失業裁員的中年人,亦或是依舊有機谷留在企業內卷的打工人,他們無一不都在面對這共同的壓力——不確定性加劇。焦慮與不安、甚至戾氣的情緒更爲顯著。
而且,疫情之後這幾年,青年、壯年、老年,很多都是感覺到了身體抵抗力的下降。有的人父母也是被檢查出各種癌症等疾病。而對於壯年而言,工作內卷導致身體上的疲憊感更爲明顯。
還有一些有錢有閒的大爺大媽們,每月領着大幾千上萬的養老金,日常又沒有太多需要花錢的地方。他們也渴望享受快樂的老年生活,把年輕人沒機會體驗過的美食、沒有欣賞過的風景,都想通通享受回來。
所以,旅遊作爲性價比很高的身心放鬆的方式,在節假日期間被引爆就不足爲奇。人們期待通過短暫假期的逃離來放鬆自己,重新補足能量。
3、被關瘋了的打工人
打工人日復一日對着電腦,壓抑和單調的生活有時更令人崩潰。爲了緩解這種情緒,越來越多打工人更渴望逃離,哪怕只是短暫的幾天,在鄉野山村徒步,遠離城市得喧囂,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或在山川古村穿梭,體驗歷史的沉澱。通過旅遊來釋放壓力,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
而且,周邊遊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短短几天就能享受美景,花費少,既放鬆又出片,還能滿足大家出去走走的願望。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經過三年疫情的煎熬,人們越發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所以“珍惜人生,活在當下”,“人生苦短,不如及時行樂”等已經成爲很多打工人的共識。
說白了,即便是生活不好過,我們也要懷着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生活。平時努力工作、多多賺錢存錢。但是也不忘記留一些時間和空間去旅遊放鬆壓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聯繫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