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否還有增量政策,國際投資者關注這些重點

近期,中國資本市場活躍度提升,各界再度將目光轉向年底的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續是否會有增量政策成爲關注焦點。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近期對記者表示,“雖然政策規模和組合的具體數字以及細節通常需要等到來年,甚至有時要等到3月‘兩會’正式開啓時才能被完全知曉,但考慮到當前的市場環境和國際形勢,相信決策層會做好預期引導”。

根據第一財經的採訪和統計,目前,國際投行普遍預計中國2025年將繼續出現30~40BP的降準降息;財政部在11月宣佈了大規模的債務置換計劃,但中央政府會否加槓桿則仍待觀望。瑞銀認爲,財政增量政策規模預計在3萬億元左右,約佔GDP的2%。

不過,在9月底大幅涌入博弈政策之後,國際資金獲利了結(主要是對衝基金),目前仍處於觀望狀態。某海外投行的主經紀業務人士對記者提及,海外資金對中國股票的淨配置比例爲6.5%,處於過去5年的第一百分位(5年來低點),這說明進一步下降的空間不大,但增配的前提是,仍需觀察中國能否重啓內需以及地產何時企穩。

降準降息仍在路上

儘管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已經是“配角”,但這仍是維護流動性充裕最爲直接、快速的措施。

根據新華述評,不少業內專家的觀點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仍然將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這背後的邏輯是:當前經濟運行仍面臨困難和挑戰,外部不確定性也在上升,需要貨幣政策持續發力,暢通實體經濟血脈。

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中國人民銀行談及下一階段的思路時,強調了堅定堅持支持性貨幣政策的立場。“加大貨幣政策調控強度”“提高貨幣政策精準性”等成爲金融穩增長、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當前經濟數據看,政策支持的耐用品消費和地產銷售有改善,但地產投資、私人融資、工業企業經營數據和稅收等數據仍偏弱,弱現實有改善但不多。這也說明了貨幣政策加碼的必要性。

具體而言,上週末公佈的11月製造業PMI爲50.3,高於榮枯線,供需分項指標均有改善,說明製造業景氣度弱改善。但是商務活動、建築業和服務業的景氣度均偏弱。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11月百強房企銷售額同比降9.5%;而30城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爲18.5%,銷售額降而銷售面積增,可能是地產銷量區域分化、房企以價換量導致的。

瑞銀中國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對記者稱,目前,政府已出臺的政策包括地方債發債、貨幣政策寬鬆等,未來政策支持力度可能進一步加碼。財政增量政策規模預計在3萬億元左右,約佔GDP的2%,主要用於基建支出、居民消費補貼及社保等領域。貨幣政策方面,或有30~40BP的降息,以及降準等措施以增加流動性。此外,結構性改革如社會保障、戶籍制度以及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等也是政策重點。

摩根士丹利則認爲,還可以考慮實施一些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工具,如定向降準、專項再貸款等,以更精準地支持特定領域和行業的發展。

房貸利率也被認爲將繼續大幅下降。高盛方面表示,在經過近期的路演後,海內外客戶反饋在於,投資者預計未來幾年將房貸利率進一步下調至2%左右,此前他們認爲住房去庫存和“白名單”計劃進展慢於預期,目前對其他政策刺激措施的預期實際較低,並對10月以來房地產銷售改善的可持續性持觀望態度。鑑於住建部和財政部最近聯合宣佈將城中村改造計劃從35個城市擴大到300個城市,投資者重新開始關注該計劃。

當前,國際投行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2024年12月、2025年1月、3月各降息25BP,明年全年降息100BP。這可能爲亞洲市場提供緩衝。

但亦有機構認爲,需要關注關稅以及就業市場緊俏等問題對美國通脹構成的上行風險,降息幅度可能會不及預期。最新公佈的美國非農就業數據顯示,11月新增非農22.7萬人,9月和10月數據分別上修3.2萬人和2.4萬人至25.5萬人和3.6萬人。失業率上行0.1個百分點至4.2%,薪資增速仍表現較強,4%的時薪同比高於前值。

財政增量政策受關注

相比起貨幣政策,財政增量政策無疑是當下各界追蹤的主角。

新華述評提及,距離2024年收官不足一個月,密集上新的各省份地方政府再融資專項債券發行公報,傳遞出一個鮮明信號——作爲今年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重頭戲”,我國最新亮出的12萬億元地方化債“組合拳”正在加快落地。

據測算,通過“三支箭”協同發力,2028年底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將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平均每年消化額從2.86萬億元減爲4600億元,不到原來的六分之一。對地方政府而言,這無疑是一場政策“及時雨”——5年預計可爲地方政府節約6000億元左右利息支出,既能直接緩解償債壓力,又能暢通資金鍊條。

不過,11月的債務置換仍秉承了“誰家孩子誰抱走”的思路,未來中央政府會否加槓桿並對地方進行轉移支付,則成爲投資者最爲關注的方面。

摩根士丹利表示,從財政赤字擴張的力度來看,明年官方預算赤字率大概會在3.5%到4%之間,比今年略有擴張。如果赤字率能達到4%甚至更高,那將是重要的信號,意味着政策制定者正在打破過去幾十年堅守的3%上下的赤字率思維定式,這將是利好消息。

瑞銀則認爲,在刺激消費的政策方面,已有一些舉措顯現成效,例如以舊換新政策。該機構預計,明年這一政策規模可能擴大至兩三千億元。此外,擴大就業、提高收入、穩定居民財富配置等措施將是重點。比如,通過補貼中低收入人羣、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如養老保險及大病醫保),增強消費者信心。戶籍制度改革及對農民工社保醫保的支持也是重要方向。此外,生育和幼兒補貼政策也可能出臺,用以提振相關消費。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國內外投資者認爲當前的政策節奏慢於預期,“但在應對通脹下行的過程中,關鍵在於,政策轉向是真實的,決策層的思維也確實發生了邊際上的轉變。”邢自強稱。

他稱,這一轉變體現在對週期性政策與結構性改革關係的重新認識上,以及對消費在經濟增長中重要性的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財政部門開始加大支出力度,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投向來刺激總需求;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更加註重消費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努力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

“不過,思維或思路的徹底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政策措施。”邢自強表示。

國際資金場邊觀望

當前,“重啓內需”成爲國際資金關注的焦點。

英國資管巨頭施羅德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安昀近期對記者表示,此前國家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對家電和汽車等消費的帶動超出了預期,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顯著高於9月的3.2%。下一階段,“重啓內需”將是中國最關鍵的主題,這也取決於消費和房地產。

安昀對記者表示,回顧歷史,1998年時中國通過加入WTO融入全球市場,促進內需增長;2008年時,中國通過“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提振內需;2015年,供給側改革帶來了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使上游產業的利潤逐步傳導到中下游,最終在2017年推動經濟整體改善。相對而言,1998年加槓桿的是居民部門,通過大規模發展住房市場拉動內需;2008年和2015年,部分槓桿由企業或居民承擔;因而當前的挑戰在於,由於整體槓桿率較高(居民、企業等),需要通過更直接的財政刺激推動內需,因而中央政府能否加槓桿成爲焦點。

摩根士丹利中國股票策略師王瀅則預計,2025年前中國股市將面臨更多波動,因爲估值和盈利“兩條腿”仍存一定壓力。因此,摩根士丹利近期在新興市場/亞太(除日本外)範圍中,對中國股票維持小幅減持的建議。但該機構更傾向於A股市場,認爲仍具有結構性機會。

當前,企業盈利仍在磨底。王瀅表示,就企業盈利前景而言,2024~2025年可能會面臨更多下調壓力;從估值來看,滬深300指數在2024年1月1日至9月23日的12個月前瞻市盈率爲11倍,而在9月24日至11月8日之間上升至12.8倍。MSCI中國指數的12個月前瞻市盈率也從9倍提高至10倍。當前估值已屬合理,而未來走勢仍受制於外部風險的變化。

共識在於,雖然外資短期基於政策方面的不確定性仍未急於入場,但投資者對整個市場保持高度關注,傾向於第一時間捕捉政策拐點信號,尋求更多主題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