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3年將引入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綠源重慶生產基地投產
在生產基地中,一條由50個左右的機器人共同操作的焊接流水線正在進行作業。2月18日,綠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2451.HK,以下簡稱“綠源”)全國第四個智能製造基地投產。
在現場,綠源首席執行官胡繼紅透露,未來1-3年將引入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我們目前機器人的運用主要還是在製造流程當中,在裝配端,比如擰螺絲等步驟上,也希望未來由機器人來完成。”胡繼紅說道。
胡繼紅回憶,2008年,第一臺焊接機器人在綠源工廠中作業。這也是國內電動車行業首個焊接機器人流水線。當管料從加工島輸出之後,焊接機器人流水線將會承接下一步的管材焊接工作。焊接火力、焊接走姿等指標都關係着車架成品的合格率。
相比於人工作業,焊接機器人通過機械臂的操作,焊點更加均勻,能做到左右受力相同,提升了車架製造的一致性。一位工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相比傳統的焊接方式,焊接機器人流水線飛濺更少,焊縫成型也更加均勻,“焊接的槍頭磨損性也更可控,焊接密度高,比人工焊接的車架質量更穩定。”
機械化和自動化的設備,使得工廠的生產效率和精度有所提升。自動化升級之後,綠源又引入了MES製造執行系統。綠源副總裁倪博原表示,在2018年引入MES製造執行系統之後,生產設備的智能互聯已經實現。
據瞭解,綠源重慶生產基地全部達產後,可年產電動車200萬輛,產值40億元,帶動當地超過2000人的就業。這也是目前綠源在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總裝車間。根據綠源的規劃,重慶生產基地總規劃將達到654畝,最大可規劃16條生產線,滿足400萬臺規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