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她”力量

本報北京10月25日訊(記者 程旭 歐媚)今天,中國婦女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體會議。本次大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身影。據悉,大會當選代表中有女性科技工作者91名,佔比5.1%,比上屆增長1.2個百分點。

破譯出最古老現代人基因組的古遺傳學女科學家付巧妹,首個進駐空間站、首個出艙太空行走、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揭示抑鬱症發生機制、“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最年輕獲獎者胡海嵐,重型運載火箭副總師、帶領團隊一次次向祖國和人民交上滿意答卷的容易……女性在科學殿堂的光環被越來越多人看到。

本次大會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人數的增加,折射出我國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升和女性科技工作者成長環境的顯著改善。數據顯示,我國各類高等教育中,女生佔比均超過男生;在全國科技工作者中,女性佔比45.8%,人數近4000萬,成爲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她”力量。

近年來,一系列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政策舉措不斷推出。2021年,科技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文件,16條措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今年6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女性科研人員申請“傑青”的年齡限制由45週歲放寬到48週歲。浦江創新論壇女科學家峰會、2023中關村論壇科技女性創新論壇、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她論壇”等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的交流平臺,爲女性科研人員提供了更高層次、更廣範圍、更多元化的交流渠道。

儘管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顯色度越來越高,但女性科技人才在職業發展中依舊面臨着一些瓶頸問題。

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雷涯鄰指出,女性科技人才“聲量”小,在科技管理和決策層面,女性的話語權還相對有限,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高位決策參與度不足。“與此同時,女性科技人才‘頂板’低,女性科技領軍人才匱乏,創新活力激發不夠。”雷涯鄰表示,現實中還存在女性科技人才“壓強”高的現象,女性在工作與家庭中肩負雙重壓力,導致可支配科研工作時間無法保證、生育期和職業發展上升期時間重合等現實問題突出。

對此,雷涯鄰建議,要提高女性科技工作者參與感,爲女性提供更多參與科研創新的機會和資源,增加職稱晉升、項目評審、獎勵等各方面對女性的支持比例,優化利於女性發展的社會環境和輿論導向,關注女性特殊生理需求,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努力爲女性科技工作者解除家庭的“後顧之憂”。

“青年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其實會面臨非常多的挑戰。”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以自身經歷激勵着同她一樣從事科技工作的女性。“雖然我們在科技行業會遇到一些隱形的‘挑戰’,但如果是自己認定的事情,就要堅持下去,不要被外界所幹擾。”付巧妹說。

在優化環境進一步激發女性科技人才創新活力的同時,加強女性後備科技人才培養同樣受到與會代表的關注。

“不要爲女生設限。”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河南省安陽市第一實驗小學校長葛玉霞認爲,要消除“女生不適合做科研”“女生學不好數學物理”等性別刻板印象,培養女生對學習數理化的熱愛和自信。

葛玉霞建議,常態化邀請女性科技人才進校園,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引導女生正確認識科學研究,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志向。在小學階段,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繪本故事、安全有趣的小實驗,在科普活動中鼓勵更多女生接觸科學、學習科學、運用科學,鼓勵她們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26日第1版

作者:記者 程旭 歐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