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范進中舉後突然瘋了?把他的官職放到現在,或許你比他還瘋

在我國曆史長河裡,選賢舉能,推薦選拔人才一直是統治者維護統治,治理天下的一大重要部分。

選拔制度也隨着朝代不同而有所變化發展。

譬如先秦時期,在周朝,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爭霸,人才流動加速。

“士”階層崛起,形成了以“薦賢任能”爲核心的薦舉制度。

到了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察舉”。

即由地方官府考察並向中央推薦德才兼備之人擔任官職,至此人才選拔開始走向正規化。

三國魏晉以後,爲防止豪強壟斷官位,曹丕採納陳羣建議實施“九品中正制”。

可這一制度後期逐漸固化社會階級,成爲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工具。

到了隋唐時期,科舉制度逐漸形成完善。

至唐朝完善,宋、元、明、清四朝沿襲,成爲中國歷史上最爲持久、最具影響力的選官制度。

這一制度打破了門第界限,使平民百姓有機會進入官僚體系,實現了社會流動性。

慢慢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意識,這種意識甚至延續至今。

而科舉制度也並不是符合所有人的期望的。

譬如清代作者吳敬梓在他的小說《儒林外史》中就寫過一篇諷刺科舉的故事,即我們耳熟能詳的《范進中舉》。

那爲什麼說這是一個諷刺科舉的故事呢?爲什麼中舉之後的范進會發瘋呢?

一、明清時期科舉流程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是在明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它構成了明清統治者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它的流程也逐漸固定。

這一時期的科舉制度大致可分爲四部分,可以簡單的分爲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考生需要經過一步一步的考試,才能最終獲得名次。

所謂童試,就是考生要參加的初試,其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

只有通過了這三場考試才能稱爲“秀才”。

有很多人止步於此,最後只能做一個給孩童開蒙的私塾先生。

童試通過的秀才們就可以參加鄉試了,這場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由巡按御史或欽差大臣在各省省城舉辦。

由於其考試時間在秋天,故而又稱爲“秋闈”。

此場考試考中的稱爲“舉人”,范進就是通過了這場考試。

通過這場考試後就有資格參與第二年的會試了,若會試沒通過,舉人身份已經可以授予官職了。

所以,一些人將鄉試等同於我們的高考這一看法是不正確的。

會試是殿試前的最後一關,它在京城舉行,由禮部主持。

通常是在鄉試後第二年的春天舉行,也叫“春闈”。

合格者被稱爲“貢士”,貢士最後可以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選出狀元,榜眼,探花前三甲。

而他們的考試內容也和我們現在不一樣,明清朝科舉考試內容以我們現在統稱的文科爲主。

主要包括四書五經、八股文、策問、詩賦。

通過這些來考察學子記憶理解,對政事的感悟理解和處理,以及學子自身的文學素養。

但也並非是只考察這些,我們所頭疼的數學也是納入考試範圍的。

但一般被認爲是專長,並不算在科舉內容之中。

二、科舉的艱辛

科舉之路要比我們現在的教育更爲艱辛,大多數學子都是自幼時啓蒙,教育嚴格,熟讀背誦四書五經,學習文章書法。

豆丁一樣大的孩子搖頭晃腦背誦文章,毛筆拿在他們手裡顯得巨大,練習大字。

隨着年齡的增加所學的文章更加深入,所涉及的知識範圍更加廣泛。

相對於學習的痛苦,求學難則是諸多寒門學子向學路上必經的磨難。

且長時間的學習壓力也使得他們身心俱疲,有很多人還沒有進考場就因爲身體原因倒下了,更有甚者還有英年早逝的可能。

科舉考試的競爭又異常激烈,每場考試的淘汰率都極高,故而學子們的心理壓力很大。

常年在室內學習也導致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比較低,在考試期間暈倒的考生不勝枚舉。

范進作爲諸多學子中的一個,自然走的也是這樣的求學路。

范進自幼家境貧寒,爲了改變自己及家人的社會地位,他決心苦讀詩書參加科舉。

但范進的家境並不能承擔他學習的費用,故而在學習的黃金年齡范進在爲自己的生計奔波。

直到後來娶了屠戶的女兒,生活條件纔好些,纔開始努力學習。

但因其一直靠岳家幫襯,但考運不佳,多年不中,經常被鄰里嘲笑,被岳家譏諷。

在經受科舉考試的壓力,又常年受人嘲諷的情況下,范進中舉後欣喜發狂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三、中舉後能帶來什麼

那考中舉人後有什麼能讓范進如此瘋狂呢?這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舉人的福利待遇了。

首先不可置疑的是舉人的社會地位一定是比其他人要高的。

舉人常常受到尊敬,能夠參與地方事務決策,擁有一定的發言權。

這主要是因爲,舉人已經可以被授官了。

取得舉人身份後,可以直接參與更高一級的會試,有機會成爲進士進而被任命爲官員。

即使未能通過會試,舉人也可被任命爲低級別的官吏或是州縣學官,開啓了官宦生涯的第一步。

范進後期就是成功通過會試,成爲進士正式步入仕途。

且先不提范進最後的官職,僅舉人身份即可被任命爲州縣學官,這就已經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副局長了。

試想一下,你歷經艱辛通過一場考試就能成爲教育局副局長,你也會開心的發瘋的。

范進最後的官職是正四品的山東學道,基本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廳長,權力甚至要更大。

如此大的餡餅砸在頭上相信大家也會一樣。

舉人還有很多特權,比如可以免除徭役賦稅,舉人及其家屬可以免除徭役,部分稅收也可以減免。

這在當時農業社會背景下,是一項極爲重要的福利。

比如可以享受法律特權,在法律面前,舉人享有特殊保護。

一般小案件不得對其使用刑具審訊,必須上報上級部門處理。

另外舉人還有經濟補貼,一些地方政府會對家境貧寒的舉人提供廩膳補貼,保證他們在準備更高級別考試期間的生活所需。

這對於貧窮的學子來說就很重要了,能適當的改善生活。

中舉後,除了朝廷給予的一次性獎金或物品獎勵之外,地方官員和社會名流也會願意結交,贈送賀禮,以示祝賀。

如此看來,中舉後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經濟條件都在提高。

這已經完全足夠一個貧窮的家庭改換門庭了。

四、范進中舉讓我們重視了心理問題

當范進得知自己終於考中了舉人,那一刻的狂喜與解脫瞬間轉化爲精神崩潰。

這一情節背後的深層含義遠比表面看起來的戲劇化轉變更爲豐富和複雜。

在堅持着只有科舉才能躋身仕途,改變命運的理想驅動下,如范進一般的學子近乎病態的學習給他們帶上了一層精神枷鎖。

長時間的心理壓抑、無數次失敗的打擊,加上週圍環境的冷嘲熱諷,范進的精神世界早已脆弱不堪。

當他最終聽到自己中舉的消息時,那股長期以來積蓄的巨大壓力找到了出口。

喜悅、震驚、解脫、恐懼……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超出了他所能承受的範圍,於是出現了所謂的精神失常現象。

這其實是一種極端條件下的心理防禦機制失控,是對長期心理重壓的一種激烈反彈。

若將視角拉回現代社會,儘管形式有所不同,但類似的心理壓力和職業挑戰依舊存在。

在當今社會,無論是高強度的學習生活、激烈的職場競爭,還是對成功的過度追求,都可能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精神負擔。

許多人爲了職位晉升、學歷追求,不惜犧牲健康和個人生活,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當夢想成真或遭遇重大挫折時,這種長期積累的心理壓力有時也會以某種突發的形式顯現出來,比如嚴重的焦慮、抑鬱,甚至是行爲失常。

當今社會,抑鬱症,焦慮症已經快要成爲一種風靡的心理疾病了。

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心理問題,尤其是那些長期壓壓抑自己的人。

結語

在我們上學初學這篇文章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爲什麼考試考上了而已,就能高興的瘋掉。

在經歷過考研,考公等社會的摧殘後,相信很多人都能共情范進。

范進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場關於科舉的悲劇,更是一個跨越時空的警世寓言,提醒我們要正視心理健康的珍貴與脆弱。

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注重自我情緒的管理和心理韌性的培養。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於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衆勿對號入座,並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信息:

《爲何范進中舉後突然瘋了?把他的官職放到現在,或許你也會瘋》

2024-07-13 圓圓聊體育

《爲何范進中舉後突然瘋了?把他的官職放到現在,或許你也會瘋》

2024-08-22 小春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