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觀寧夏:銀川老城改造,那些預製板房爲主的老舊小區何去何從?

銀川這兩天天氣晴好,威記轉老城的背街小巷,忽然間發現有的老舊小區都不住人了,要不用圍擋或者警戒線隔開,提醒人們勿近;要不就是張貼告示說此爲危樓,人勿近車勿靠。

細細一看,這些房子很多都是建於上世紀的六七八十年代。它們最大的特點,或者說共同點就不是年代久遠,而是都是預製板建造的樓房。

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預製板房”這個詞已經有些陌生,甚至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個是時代的產物,多見於南方。它們對於銀川來說,算是一個外來品吧?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在建造房子的時候,每層之間隔開的地板,使用提前澆築好的水泥板“拼”起來的。這樣建造的房子一個是快,方便,一個就是造價相對便宜。換句話說就是成本低點。

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是銀川人口激增的一個時期,大量的人口(支寧人)涌入,使得居住需求也大增,如今銀川老城的很多老舊小區,老街巷就是在那個時候興旺和出現的。

尤其是民族街老大樓以西,那時候相對來說是地廣人稀之地,於是成片的預製板房建造的小區出現,成了“支寧人”們的安置小區。比如說“上海新村”。

那時候老城裡居住的“支寧人”,以上海、江浙一帶的人們居多,他們帶來了很多習俗和生活方式,至今還影響着“老銀川”,或者存在於“老銀川”們的記憶中。同時,他們也成了“老銀川”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當時,這些樓房可都是搶手貨,也漸漸改變了銀川城的樣貌,平房越來越少,樓房越來越多,同時也改變了銀川城裡人們的生活。

比如說供暖,從過去的用煤燒爐取暖,到集中鍋爐房燒煤供暖;

比如說做飯,從用煤做飯,到天然氣入戶做飯;

比如說洗澡,從都去大澡堂、浴室,到在家用熱水器,插電打開開關就能洗澡。

而如今,隨着銀川城市的發展,城市規模的一再擴張,老城裡的這些樓房很多也就成了“老舊小區”。住在裡面的“支寧人”很多也都老去,甚至是去世了,留下的“支二代”和“支三代”乃至“支四代”,不是改善型住房,就是因爲各種原因,升學、工作等離開了銀川定居外地。只留下這些樓房在無聲訴說着銀川往昔的故事。

很多人說,這些老舊小區都成了“危房”,那麼就拆了改成停車場或者微小公園,緩解老城停車難問題和綠化裝點城市,是最好的方式了。

但是照威記說,不如恢復“老銀川”風貌多好,銀川作爲歷史文化名城,能襯托起這一人文歷史底蘊的建築實在是太少了。在“做減法”的基礎上,恢復明朝時期銀川城(寧夏鎮)三街三十二坊的格局,這也是一個看點。

因爲,對於銀川文旅來說,老城纔是“根”,而其它地方,不過是點綴或者復刻而已,少了老城作爲依託,那種認同感和厚重感也低了很多,它們最多算是娛樂休閒消費之地(景點)而已。

這裡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