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網發揮大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位於江蘇蘇州張家港市的華昌能源“氫光互補”智能微電網順利投運。該項目集氫能發電、光伏發電、儲能設備等場景於一體,是江蘇省首個“氫光互補”智能微電網,有力支撐電網和企業綠色高效發展。隨着“雙碳”目標推進和能源結構轉型,我國智能微電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與大電網集中供電不同,微電網主要是以分佈式電源爲主,利用儲能系統和控制裝置進行調節來滿足負荷需求,是一種小型、模塊化的電力系統,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獨立性,比較適用於企業辦公樓宇、工業園區、商業綜合體等,是大電網的重要支撐環節。

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印發《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建設一批智能微電網項目。鼓勵各地結合應用場景,因地制宜建設智能微電網項目。在電網末端和大電網未覆蓋地區,建設一批風光儲互補的智能微電網項目,提高當地電力供應水平。

作爲未來理想的清潔能源,氫能正逐步成爲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微電網建設的重要抓手。走進華昌能源園區,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生產調試區的氫燃料電池源源不斷向園區輸送電能。儲能裝置和集中管控平臺協同配合,實時調節電源輸出。該項目供能面積約3萬平方米,年發電量達13.5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省用能成本約15萬元,實現碳減排108噸。

“當光伏發電不足或廠區用電需求較大時,園區內氫燃料電池測試階段所產生的電力將直接供給園區使用,實現氫能就地消納,多餘電量則作爲備用能源存於儲能裝置內,從而實現‘氫光互補’和深度碳中和,保證電能穩定供應。”國網張家港市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遊仕洪介紹,“氫光互補”智能微電網利用氫能發電和光伏發電來滿足園區用電需求,是解決能源供應多樣性和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徑。

除了工業園區,微電網還可賦能農業發展。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南排河鎮東臨渤海,這幾年建了現代漁業示範園區,有400多家育苗企業、養殖企業。發展現代漁業離不開增氧、調溫等電氣設備,而電力設備長期處於鹽鹼、潮溼環境中,腐蝕速度快,加上海風侵襲,難免會有突發故障。一旦停電,魚苗極易死亡。

爲解決現代漁業對供電可靠性的需求,供電部門在河北鑫海水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試點實施“漁光儲”智慧微電網建設。通過建設在魚塘上的48塊光伏發電板、鋰電池儲能設施,依託數字能源管理系統,確保遇到電網突發故障,能在10毫秒內將電源切換爲儲能裝置供電,保障漁場24小時電能不間斷供應。

“項目建成投運後,促進了清潔能源消納,實現了源網荷儲優化協調管控和電網柔性互動,有力提升了現代漁業養殖供電保障能力。”國網滄州供電公司“漁光儲”智慧微電網項目負責人宋文樂說。

當前,我國智能微電網已不再侷限於單一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孤島運行和自我平衡,而是更注重結合多種能源存儲技術,逐漸演變成一種用戶側源網荷儲多元資源聚合的重要技術和商業形態。分佈式新能源發展,將進一步帶動微電網行業快速發展。

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副所長陳光認爲,雖然我國在微電網建設上進行了許多探索,但在推廣過程中還面臨着專業技術不夠成熟、缺乏政策引導和標準規範、電力市場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他建議,適時修訂相關技術標準,建立有序發展的評估預警機制,促進微電網與大電網有效協同。 (經濟日報記者 王軼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