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評論方法論·專家談①丨化繁爲簡,一項必要的修煉

(原標題:網絡評論方法論·專家談①丨化繁爲簡,一項必要的修煉)

【編者按】在“好評中國”網絡評論大賽舉辦期間,爲增強網絡評論的學習交流氛圍,我們邀請評論界的專家學者、媒體理論評論欄目負責人,及網絡評論作者撰文,分享更多網絡評論寫作的方法、經驗。現特別推出“網絡評論方法論·專家談”專題,將陸續發佈媒體理論評論欄目負責人及專家學者關於網絡評論寫作的觀察與思考,以供廣大網絡評論作者參考。

□劉薇薇(雲南日報評論員、雲南日報理論評論部副主任)

老子的《道德經》中明言:“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這句簡單的哲理,不僅包含宇宙演化的奧妙,更點破人生選擇的智慧。

簡與繁,既是一對矛盾體,也是解讀問題的不同側面。在網絡評論寫作中,有人喜歡洋洋灑灑、長篇大論,有人喜歡短小精悍、輕舟前行。或許是寫作者個人風格不同,但對一個海量資訊、信息爆炸的時代而言,“至繁”容易,“至簡”卻很難。在我看來,大道至簡,化繁爲簡,也是網絡評論寫作一項必要的修煉。

何以“至簡”?現就此分享一些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對主題的聚焦

“至簡”的第一步,就是聚焦主題,剔除無關打擾。

在編輯外來稿件時,我們發現,很多文章往往寫着寫着就發散了,寫着寫着主題就“偏”了,寫着寫着就變成“山路十八彎”了……不着邊際的各種發散、延伸、擴散,各種注水、加塞、炫技,硬是讓一篇原本可以幾百字了結的文章繞山繞水幾千字,讀來吃力不說,想必創作的過程也並不輕盈。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短論232篇。這些文章基本上都不超過1000字,最短的只有200多字。“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這些短論不僅論點、論據、論證等評論要素齊全,還有着思考銳度、觀點深度和價值密度,令人讀來暢快之餘,收穫還不小。

文章短而精當、簡而有力,關鍵就在聚焦主題。這就是不拐彎抹角,不穿靴戴帽,不繞山繞水,而是以論點爲圓心,論據的選取、道理的穿插、論證的過程,都儘可能地圍繞論點來展開。好的文章之所以好看、好讀,正在於從頭到尾環環相扣、步步推進,聚焦而不跑焦。畢竟,多餘和拖沓,只會削弱文章的整體感、語言的流暢度、觀點的針對性,讓讀者迷路,甚至“齣戲”。

提升概括的能力

網絡評論寫作,本身就是一個辨事明理的過程,這就少不了歸納和概括。概括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既反映寫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知識水平,也體現其語言駕馭能力。

概括之要,在於吃透。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概括之前,必須下功夫瞭解所評述事件或對象的背景和發展,儘可能將事物變化的狀況瞭然於胸。

概括之重,重在穿透。這需要寫作者善於透過紛繁蕪雜的現象或材料,從快與慢、曲與直、大與小、強與弱、安與危等一系列對立範疇中,看到聯繫,理出脈絡,總結規律,從而引導讀者得出理性判斷。

概括之難,難在提升。這是最反映寫作者思維水平的環節,也是一項週期較長的訓練。我們要通過加強邏輯推理、演繹思維的訓練,不止關注事件給予個人的表面情緒和感受,還要懂得通過引申、關聯,將文章的內涵進行拓展、升維。如此,才能讓文章跳脫“就事論事”“就理論理”的維度,從而具備更大的思想格局。

摒棄“正確的廢話”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類文章,題目不錯、語言流暢、觀點也認同,但看後總覺得“看君一席話,如看一席話”。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感覺?在筆者看來,問題就出在這類文章講的都是空泛的大道理,由“正確的廢話”堆砌而成。

日常來稿裡,這類專講大道理的網絡評論文章其實非常多。這類文章的共性就是,講的都是普通人明白的、基於一定常識的道理,其論述的過程、論據的選取等等,可能已經是司空見慣的表達、爛熟於心的事例、名言或是金句。此外,闡發議論的過程,很多是故事疊故事、道理加道理,似乎寫作者主觀上就覺得,只要案例堆得足夠多,道理重複無數遍,文章的說服力就足夠強……

這完全是一種誤解。事實上,網絡評論文章的說服力不是取決於是否堆砌足夠多的事例、道理、數據,而是在於寫作者邏輯是否嚴謹、思維是否清晰、文字是否乾淨、文章價值是否能引發共鳴,以及論點與論據是否達成了“雙向奔赴”。

據事議理、論辯明理,講究一個少而精、簡而當。摒棄“正確的廢話”,才能讓觀點的純度、價值的密度、信息的精度充分凸顯,才能讓網絡評論文章的內涵和質量得到大幅提升。

脫水,交稿前的必然之舉

所謂“脫水”,通常指的是去除文章中的冗餘信息、保留核心內容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提高文章的可讀性、觀點表達的精準度至關重要。

脫水有一些原則。首先是做“減法”。比如,穿衣戴帽的“花架”、裝點門面的“擺設”,要儘量“脫去”;你知我知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和“規律”,也可以有選擇性地“脫去”;那些繞山繞水、繞得腦筋打結的短語和詞組,要毫不留情“脫去”……那些與凸顯觀點無關的信息,都可以將其適度優化。只有多做“減法”,才能讓讀者將注意力更多聚焦在闡述的主題上、表達的觀點上。

其次是“合併同類項”。比如,相同或相近角度的觀點,保留其中之一便可;同質的案例或事例,選最適配論點的那個;相同或相似的名言、金句,不是以量取勝,而是以“稀”爲貴。試問,若是通篇“金句”連連,名言頻現,那“金句”又何以顯出“金貴”呢?

好文章是寫出來的,也是刪出來的。給“道理”減減肥,給“價值”瘦瘦身,擠幹水分,留下乾貨,懂得從受衆本位出發,輸出高質量觀點內容,相信這樣的文章才能帶來更多的閱讀快感,也才能經得起時間和口碑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