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扇面:雄強之外有雅意

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當時書壇流行 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 倪元璐、 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

王鐸工真、行、 草書,得力於鍾繇、 王獻之、 顏真卿、 米芾,筆力雄健,長於佈局。

今天我們來欣賞王鐸的扇面作品,看他是如何在扇面之上謀篇佈局的~

王鐸行書登岳廟天中閣看山感時

庚午(1630年)作

扇面 水墨紙本

17.5 × 51 cm

王鐸行書偕王龍友登太室絕頂

庚午(1630年)作

扇面 水墨紙本

17 × 51 cm

王鐸的這些扇面,大體在1634年前後陸續寫成,均贈送給好友宋之普。

王鐸送給他的扇面共有12件見於世,除此八幀外,另有兩件藏於故宮博物院。此八幀扇面均爲行書自作七言詩,三幀爲遊中嶽嵩山所作;二幀爲題詩扇面;三幀爲遊登太行山所作。每扇一首,書體、筆意、佈局規律。

據考訂,上款人今礎宋之普(1602-1669),字則甫,號今礎。山東蒼縣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與父宋鳴梧同殿稱臣,深得朝廷器重。精於古文辭章,常與王鐸品評書畫。1644年,清政權建立後,宋之普則攜眷南下避難。其時,王鐸也流寓於運河、江浙。他們身仕兩朝,歷經明清鼎革,故而擁有同樣的借古懷思之情。通過詩句銘刻內心的噓嘆,抒發內心的荒蕪。“秦關不斷兵戈氣,洛土還問租稅催”……這樣的詩句只能寄給最知己的同僚才能產生共鳴。

王鐸行書偕友登中嶽天中閣作

扇面 水墨紙本

17.5 × 51.5 cm

王鐸 行書廣陵懷古二首

甲戌(1634年)作

扇面 水墨紙本

17.5 × 51 cm

王鐸行書步杜甫《秋興》之七

扇面 水墨紙本

17.5 × 51 cm

王鐸行書太行摩天嶺作

扇面 水墨紙本

17.5 × 51 cm

王鐸行書轥車驛有懷作

扇面 水墨紙本

17.5 × 51 cm

王鐸行書太行頂星軺驛作

水墨紙本 扇面

17 × 51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