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臺灣經濟的真相、假象與警訊

社評

10月底主計總處公佈第三季經濟成長率3.97%,不僅優於市場預期,也比8月預估3.21%,多出0.76個百分點。緊接着財政部公佈最新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10月出口金額413億美元,再創歷年同月新高紀錄,年增8.4%,也是連續12個月正成長。外銷訂單同樣連七紅,9月538億美元,亦是近兩年最好成績。更不用說,具有領先意味的景氣燈號,已連續6個月落在相對熱絡的黃紅燈之上。

百大集團獲利衰退驚人

臺灣經濟加速回溫,對執政第一年的賴政府而言,顯然是個好消息。弔詭的是,亮眼統計數據背後理應百業欣欣向榮,但中華徵信所發佈「2024年臺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卻指出,2023年臺灣百大集團營收與獲利大衰退。兩個截然不同的報告讓人錯亂,搞不懂臺灣經濟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根據該份報告,2023年臺灣百大集團資產總額雖增加,總營收卻下滑至34.7兆元,較上年度大減9.7%,爲史上最大衰退幅度,其中62個集團營收淨額衰退。百大集團獲利衰退更是驚人,稅後純益總額2.3兆元,較2022年驟減31.4%,爲2012年以來最嚴重。

有人認爲,矛盾現象是時序或基期因素所造成,營運衰退是2023年,對照當年度經濟成長率1.31%,兩者吻合。近期經濟表現顯示景氣已擺脫谷底,明年公佈營收與獲利數據應會改善。即便如此,不能否認的是,撇開時序或基期因素,外部環境劇烈變化,特別是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重組等變數,對臺灣經濟的影響與衝擊,效應正在加大,難保接下來這類公司營運衰退危機,不會再度重演。

換言之,中華徵信所這份報告,點出臺灣經濟背後的隱憂。其中關鍵就是全球供應鏈的加速移轉與重塑,給臺灣出口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尤其是隨着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不管是中美對抗加劇或是俄烏及中東衝突,都讓全球經貿走勢變得愈來愈難預測,連帶也拉高臺灣廠商因應外部風險的成本,這正是百大集團營運大衰退的主因。

臺灣產業高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一旦全球景氣稍有風吹草動,就很難獨善其身。根據OECD編制的附加價值貿易統計(主要是用來衡量各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定位及參與程度),2020年臺灣出口附加價值含量比率已攀升至67%,創下21年新高,相較十年前(2010年)的53%,多出14個百分點,代表臺灣與全球供應鏈之關係密不可分。

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外移

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臺灣經濟恐怕更難擺脫全球景氣波動的干擾,尤其是出口及外銷。這也不免令人擔心,現階段出口及外銷訂單的好成績,會不會是個假象?自川普當選可能性提高,各界就普遍預期美對中經貿、投資及科技政策,將會採取更爲強硬立場,且對全球出口至美國產品全面課徵關稅舉動,將升高地緣政治風險。

稍早前,IMF曾經提出警告,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將造成世界貿易加速碎片化,進而嚴重威脅全球經貿體系。IMF估計,貿易碎片化衝擊下的最糟情況,可能會使全球GDP損失達7%;若是連技術共享也受到限制,若干國家的GDP損失將高達12%。對於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亞洲國家,特別是臺灣這類小型開放經濟體,風險更難迴避。

爲因應日漸升溫的地緣政治風險,企業紛紛加快海外投資佈局。臺積電繼日本熊本廠2月開幕,8月德國廠動土,12月美國亞利桑那廠將開始生產,帶動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外移。當企業佈局着眼於海外,本土投資將跟着鬆動,排擠臺灣本地產業的發展,對臺灣經濟長期發展不利。

賴政府不能迷失於眼前亮麗的統計數據,而應效法70年代政府超前佈局半導體產業的眼光,針對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提升薪資所得、降低貧富差距的新世紀產業提出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