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宋濤爲兩岸交流添活水

旺報社評

前總統馬英九三次登陸橫跨大江南北,參訪途中都由大陸國臺辦主任宋濤作陪,媒體鏡頭多次錄下宋濤向馬英九解說,與馬英九互動的身影。宋濤積極、友善的態度,幾乎讓人忘記他接掌國臺辦這2年,是兩岸瀕臨「脫鉤斷鏈」最危險的兩年,宋濤親力親爲兩岸民間關係重新聯結,爲兩岸交流重喚活力。

瀕臨脫鉤斷鏈 化硬爲軟

在對岸黨政體制下,國臺辦是對臺路線的執行單位,所能做的是把政策落實到位、執行到細節。至於如何執行,往往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端視執行者的意願。「軟硬兩手」是北京長期以來對臺策略,民進黨執政下,由軍方、外交系統負責「硬的一手」會更硬,臺辦系統則負責「軟的一手」,做好照顧大陸臺商、與臺灣民衆接觸,爭取民衆好感,創造有利和統條件的工作。硬中如何突出軟、軟如何不被硬抹煞,是臺辦定力、智慧與能力的考驗。

「軟的一手」的秘訣或難點,並非如何「軟的更軟」,而是如何「化硬爲軟」,爭取民衆的好感與認同。宋濤接任國臺辦主任伊始,兩岸關係處於僵硬、僵持、僵局的艱困狀況。兩岸政治對立嚴重,民間交流又遭遇疫情三年的隔絕,幾乎重回「老死不相往來」狀態;裴洛西來臺後中共首次圍臺軍演、飛彈首次飛過臺北上空,臺海戰爭陰影密佈;大陸武統、反臺情緒高漲,引發臺灣社會濃烈的不安感。

當時外界對兩岸關係的憂慮,可以彙總一句話:莫讓兩岸走向兵戎相見,中華民族重演骨肉相殘。宋濤執掌國臺辦後,利用疫後解封契機,拍板辦了四件事:第一,重啓金馬小三通帶動大三通的逐步恢復,兩岸雙向觀光也從「福建-金馬」先行開放;第二,對馬英九前總統身分和「中華民國是中國」立場,在接待過程中,予以心照不宣的尊重;第三,鼓勵大陸各省市推動民間交流,尤其基層、青年交流;第四,靈活與各方溝通,維持兩岸訊息互通,也不排斥和美方溝通。

上述工作固然不是宋濤個人或臺辦系統一方就能承擔並完成,但臺辦的意願非常重要。過去一段時間,兩岸關係不好,綠營視臺辦爲具敵意的統戰單位,大陸內部也傳出「跪臺辦」的批評,堪稱兩頭不討好。面對困局,臺辦系統並未懷憂喪志,失去工作熱情,也不打「政治正確」安全牌,亟思有所作爲。

兩岸交流愈多 和平愈近

這兩年國臺辦對臺工作有三點新意值得一提:其一,不排斥與民進黨對話,如0214金門事件善後,海協會派員與海巡署、陸委會對談。其二,大陸政法部門推出懲獨22條後,將檢舉與辨別工作收歸國臺辦,避免廣泛獵巫。其三,爭取臺灣登陸「首來族」,舉辦以文化爲主軸、淡化政治味的青年交流活動。

尤其第三點,顯然收到很好的效果,因而引起一些人的戒心,乃策動側翼、網紅窮追猛打。親綠的YouTuber在影片中,指責大陸以軟性文化包裝政治目的吸引臺灣青年,強調兩岸交流要「喊反共、喊中華民國、喊三民主義」纔是真交流,否則就是統戰。稍加思考便知,反彈愈強烈,愈證明鼓勵臺青登陸、推動青年交流做得有效,也證明淡化政治是對的。

反中派對兩岸交流的激烈反彈,正說明宋濤促交流「化硬爲軟」見效。不過,陸方需要注意,當賴清德總統親自操刀「中華民國論述」,以求貼近民意、爭取認同、擴大團結時,陸方也需要解放思想,構思包含「中華民國是中國」內涵的兩岸論述和共識性概念,許多長期困擾兩岸溝通與政治互信的結構性問題當可迎刃而解。

有交流纔有溝通,交流是互信的前提。宋濤力促兩岸民間交流,爲兩岸關係帶來活水,也給臺海和平增添信心。兩岸關係的終局解決需要「水到渠成」,「水」就是兩岸交流,交流愈多、門開得愈大,兩岸和平就愈有機會,戰爭風險就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