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人行貨幣寬鬆帶動經濟復甦
社評
大陸經濟在人行貨幣寬鬆政策傳導下強勢反彈,反應市場流動性的廣義貨幣(M2)年增率1月達12.6%,較去年同期與前月分別高出2.8及0.8個百分點,創將近7年新高。社會融資增量創單月次高的5.98兆人民幣,比市場預期高出6000多億人民幣。其中,與銀行授信最爲相關的人民幣新增貸款,更締造歷史新高紀錄4.93兆人民幣。
銀行新增貸款歷史新高
金融數據是經濟活動的領先指標,2月製造業PMI果然反彈至52.6,創2012年4月分以來最高,商務活動PMI亦上升至56.3,比1月分增加1.9%。各大預測機構紛紛一改唱衰大陸經濟的基調,上調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IMF甚至認爲,大陸經濟已成爲全球經濟不失速的希望。從邏輯上來看,實體經濟轉好之前,資金須先行到位,特別是以間接金融爲主的大陸更是如此。
大陸人行果斷打開資金閘門,驅動經濟由逆風轉順風,是正確的選擇,果然帶動景氣強勁復甦。只是資金決策與投放對象仍需要精準,以避免大水漫灌造成低效的資源配置,甚至形成新的資產泡沫。
尤其全球仍爲通膨所苦,大陸過去一兩年因爲嚴格封控導致人流物流受阻,壓低需求與物價,如今隨着疫情解封,消費與投資需求已蠢蠢欲動,若資金過於寬鬆且集中流向特定產業與企業,難保不會誘發新一波通膨與產業結構扭曲,這可能就不是一件好事。
以房地產業爲例,日經報導指出,爲鼓勵銀行擴大對房地產業貸款,光是2月,人行向銀行體系提供的中期借貸便利資金(MLF),就淨增1990億人民幣,不僅已連續3個月增加資金供給,也是1年多來最大增幅。無非是想借由提高市場流動性,來恢復銀行對房地產業貸款信心,並藉此刺激經濟。其中,絕大部分資金都是投放到從事基礎設施與房地產開發的央企與國企上,對真正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小微民營企業而言,根本難以分到一杯羹。而這種政策資源配置扭曲的結果,除不利於產業結構轉型外,也不利於長期經濟成長。
一方面,房地產雖是大陸經濟的重要火車頭,但過去過度炒作與投資,不僅危害經濟與產業結構的健康發展,也吹大房地產泡沫,逼使北京不得不出重手,嚴格規範相關房市買賣與開發作業。而這也是近年來習近平爲何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關鍵原因。倘若爲了刺激經濟,又將資金重新灌注到房地產相關產業上,難保房市炒作現象不會死灰復燃。畢竟房地產本身的剛性需求,加上抗跌與保值特性,很容易就淪爲投機炒作對象。
資源配置對接民營經濟
另一方面,資金錯誤配置,會使嗷嗷待哺的中小微民營企業更苦。根據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估算,從疫情發生後的2020年到2022年,以央企及國企爲主的大型工業企業,平均每年增加約1.1兆美元的流動資產,比疫情爆發前5年平均4670億美元,高出1倍有餘。
對比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中小微民營企業,大型央企與國企其實並不缺資金。再把救命資金投放到大型央企與國企身上,只會造成資源使用的高度無效率,無助拉擡民營企業跟上經濟復甦步調。若進一步對照2月中共《求是》雜誌刊登習近平的談話,強調要平等對待民營企業、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人行近期的貨幣寬鬆舉動,似乎也有些諷刺。
對於經濟正在加速復甦的大陸來說,佔GDP比重近三成的房市穩定與振興,確實是重要的火種。不過,爲追求短期經濟復甦而重新依賴房地產,將爲長期發展帶來不利的後果與負面效應。政策大餅偏向以央企及國企爲主的基建與房地產開發業,將排擠其他民營企業的資源,甚至壓縮其發展空間。這都不利大陸刻正進行的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轉型。
如何將有限資源用在刀口上,精準對接中小微民營企業,才能真正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帶動民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