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美中軍事融冰 臺灣不可無動於衷
旺報社評
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解放軍南部戰區司令員吳亞男與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視訊會談後,將應邀參與帕帕羅主持的印太國家年度軍事將領會議。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負責中國、臺灣與蒙古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出席「北京香山論壇」,並舉行中美國防政策協調會談,蔡斯是2019年以來出席香山論壇的最高階美國官員。
美中競爭非全部關係
美國前衆議院議長裴洛西2022年訪臺,北京隨即暫停與華府的軍事接觸,雙方失去管控風險的機制,升高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中美軍事關係中斷兩年後終於恢復,意味臺灣及南海周邊的緊張情勢漸趨緩減,尤其戰區司令的對話更有助於避免兩軍之間的誤判發生,對防止競爭演變爲衝突至爲關鍵,爲中美關係回穩的重要表徵。
美國再三表示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恢復會晤雖不等於達成協議,但深入交流增進互相理解,將有助於形塑「正確認知」,避免誤解導致衝突。當前中美關係確實存在嚴重的「認知差異」,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時,對中美關係提出「樹立正確戰略認知」的期許,希望不要以競爭定義兩國全部關係,以減少戰略誤判的可能風險。
臺灣問題是中美認知歧異的癥結之一,雙方分歧由來已久,現有框架漸趨無法滿足穩定中美關係的需求。美國雖一再重申「不支持臺灣獨立」,但在對中競爭上卻將臺灣視爲籌碼,鼓勵臺灣與中國對抗,使民進黨政府更大膽「趨獨」,維持兩岸關係穩定的「創造性模糊」清晰化,臺海風險升高。
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認爲,臺灣問題已成爲「引爆美中軍事衝突的板機」,中美競爭若要去風險化,即要去板機化,降低臺灣的角色。北京駐美大使謝峰更直言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中美若要「不衝突、不對抗」即須「去獨化」,北京無解決「臺灣問題」的時間表,但臺灣對美「一邊倒」,中斷兩岸對話,將加深北京「促統」的緊迫感,並做最壞的「武統」打算。
美中戰略互信重開機
臺灣問題無疑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的問題,臺灣原本有在美中之間尋找平衡點的靈活空間,民進黨政府無心改善兩岸關係,認爲委身美國即爲臺灣安全的保證,致使臺灣失去主體性,任由大國擺佈。美國杜克大學委託政治大學民調中心進行的臺灣安全研究調查,華府及北京的菁英認爲,美國出兵協防颱灣的機率僅有一成左右,但在臺北的政策圈,卻有兩成受訪者認爲美國會以行動力挺臺灣,臺灣的樂觀期待應來自臺美關係良好的認知,此與現實之間存在顯著落差。
中美軍事關係解凍,重啓對話接觸,試圖降低對抗風險,避免缺乏完整溝通帶來的挑戰以及可能的戰略誤導。中美雙方的軍隊近日亦將參加巴西主辦的大型軍事演習,此爲2016年中美參與「環太軍演」(Rimpac)以來,兩軍隊首度同臺演訓。中美對話與聯合軍演爲雙方重建軍事互信的重要環節,證明傳統的軍事實力雖有助於嚇阻,但對於競爭對手而言,恐難以有效提升互信及降低風險。
中美雙方須相互提供「再保證」(reassurance),以避免在缺乏互信的臺海及南海問題上誤判演變成衝突。中美戰區司令視訊會談在減少誤判上邁出一步,南海爭端中的菲律賓亦隨之重回中菲雙邊磋商機制,展開新一輪談判,雙方同意繼續討論合作領域,特別是在熱線機制、海岸警衛隊及海洋科技的合作,以摸索緩解南海緊張局勢的路徑。
相對於菲律賓,臺灣文風不動,此將使臺灣錯失緩解臺海緊張的主動權。新加坡外交家馬凱碩呼籲,臺灣應在危機發生前即建立對話管道,避免臺海危機發生後措手不及。賴清德若不停止「趨獨」,與大陸發展互信關係,重拾對話穩定兩岸關係,將在中美重建戰略互信與相互提供「再保證」中受制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