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硬碰硬時代迫在眉睫
社評
藍白合破局後,賴清德民調穩固領先,選前若未出現重大變數,或顯著棄保效應,賴蕭配當選可能性最大。北京早已對「賴蕭配」升高調門,透過國臺辦、外交部、國防部等發言管道,將此次選舉定位爲「和平與戰爭」、「富裕與貧窮」的選擇,警告「賴蕭配」的臺獨危險性。與其說大陸「介選」,不如說大陸爲賴清德當選做了最壞的打算,準備強硬以對。
北京有做最壞打算
這與2000年對陳水扁留下「聽其言觀其行」觀察期,2016年給蔡英文「未完成答卷」的轉圜空間,不可同日而語。大陸多次預告,選後將公佈ECFA早收清單檢討與臺灣貿易壁壘問題調查結果,日前又傳出由民間發動、官方響應的「五月天涉嫌假唱」事件,在在顯示大陸爲迎接一個疾風驟雨,依大陸法規「公事公辦」的兩岸關係新時代的來臨,開始進行「吹風」式的民意動員和引導。
賴清德的危險,在於他比蔡英文更激進。蔡英文於競選期間就向大陸與國際社會明確「保證」,將堅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底線,意味不推動法理臺獨,賴清德的「保證」卻含糊不清,更接近一邊一國。他若當選,即使未立即引爆戰火,兩岸對峙結構固定化已難避免。從明年1月投票結果揭曉到5月新總統就職,兩岸與美中之間的衝撞事件將接踵而來,民進黨與臺灣社會應做好準備。
在此背景下,三位美國學者葛來儀、白潔曦與柯慶生聯名撰文,勸告北京、臺北和華盛頓三方,在互相發出威懾之際,亦應釋出「再保證」,「威懾」與「保證」須相對應,才能形成有效的「威懾」。若不給「保證」而一味威脅,恐使對手放棄期待,「威懾」效度將削弱。
據此,三位美國學者對臺北的建議是:賴清德既已宣稱將奉行蔡英文路線;那麼,當選後何不處理或凍結1991年臺獨黨綱,並以這個「不具約束力、可逆的步驟」,使賴清德維持現狀的口頭承諾更具份量和可信度。美方學者期待,這一步可以成爲漸進、互惠進程的一部分,以緩和緊張局勢並建立信任。他們同時建議美國對中共「和平統一」抱開放態度,也建議大陸對臺灣降低武力威脅。
可惜,面對美國政策界的直球挑戰,賴清德陣營閃爍其詞,僅稱當前民進黨兩岸立場是1999年的「臺灣前途決議文」,重申兩岸「互不隸屬」及「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目前依憲法稱爲中華民國」等論調,而閃避臺獨黨綱中以公投決定是否要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條文,是否仍然有效的問題。
美方提議凍獨解套
答案其實很清楚,曾公開反對凍結臺獨黨綱的邱義仁,2021年坦言「臺獨不是臺灣人民自己可以決定的」,「不用說中國會打臺灣,美國根本就不贊成」。作爲新潮流訓練出來的接班人,賴清德不會聽不懂邱義仁的話。
回顧1991年臺獨黨綱橫空出世的時空環境,當時臺灣仍處於國民黨長期執政的陰影下,民進黨視來自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體制,爲宰制臺灣人民的敵對體,欲以「臺獨」的攻擊性論述挑戰國民黨衰微中的大中國法統,以鼓吹總統直選、中央民意機關全面改選。30多年後的今天,臺灣憲政體制成熟,民主轉型早已完成,不需要再靠臺獨這類激進主張來推動改革。
民進黨與中華民國的關係,歷經2任、近16年執政,已出現有機整合。行政院展廳介紹歷任院長的大幅卷軸,蘇貞昌與翁文灝、孫科以降的民國閣揆並列,並不覺得突兀。在此脈絡下,彌合賴蔡兩人核心主張差距的功課,是賴清德所當爲。他是否願意面對臺獨黨綱的危險性,並對大陸釋出對抗降級的信號,將是攸關臺灣安全的關鍵,豈可顧左右而言他?
從競選起跑以來,賴清德三番兩次用「不要走回一箇中國的老路」定義這場選戰,用粗糙的「一旦在九二共識下談判,臺灣就會失去主權,最終遭到併吞」污名化兩岸協商。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不是自曝民進黨不敢、沒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就是選舉的仇恨動員。無論哪一種,都預告賴清德當選後,兩岸之間不再有細膩婉轉、相互體諒、各說各話的空間,只剩下僵化、粗線條的賴式哲學,兩岸間只能公事公辦的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