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機制提升數實融合成色

來源:經濟日報

近期發佈的《2024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4數字經濟百強市數字經濟發展活力平均分達到40.6,上海、重慶、北京3市位列數字經濟發展活力三甲。之所以取得不俗成績,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這些地方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堅持創新引領,提升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成效。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規模由2012年的11.2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3.9萬億元,11年間規模擴張3.8倍,數字經濟逐漸成爲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數據,2023年我國第二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增幅首次超過第三產業,數實融合發展持續拓展深化。有關政策環境也在優化完善:國務院2022年發佈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爲主線;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

不少地區因地制宜,積極推出相應舉措。例如,遼寧省實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行動,推進20個以上5G工廠、10個以上“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建設,建成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超500個以及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超百個。浙江省深化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做優做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高端軟件等產業集羣,積極推進工業“智改數轉”,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覆蓋率達85%。

一些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例如,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存在“卡脖子”問題,受制於人。又如,數據要素價值潛力尚未有效激活,未能充分發揮數據作爲新關鍵要素的支撐作用特別是乘數效應。此外,兼具行業專業知識和數字化技能的複合型人才較爲缺乏。未來,應多方協力,厚植沃土,提升數實融合成色。

從產業層面看,推動產業間數字生態協同發展。打破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產業數據孤島,強化不同產業數據共享,暢通數據要素流通機制,構建跨產業數字生態聯盟。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深入推進5G基建、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等新技術基礎設施,大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等的建設、佈局與優化,夯實產業數字化底座。強化產業數字化轉型扶持政策,從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加大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力度。

從企業層面看,鼓勵引導企業內部數字化轉型。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爲轉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助力企業培養數字化人才隊伍,制定數字人才引進政策,組織開展企業員工數字化技能培訓,鼓勵校企合作,培養急需緊缺創新人才,保障企業用人需求。優化企業數字化營商環境,簡化企業辦事流程,構建一站式政務服務平臺,運用數字技術構建智能監管系統,精準、動態監管企業活動,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從消費者層面看,應加強數字消費理念宣傳引導。發揮社交媒體傳播作用,提高大衆特別是老年羣體對數字消費的認知度,引導消費者積極嘗試數字消費。打造數字消費新增長點,鼓勵企業創新數字消費模式,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促進地區消費結構優化,拓展數字消費空間。完善數字消費權益保障制度,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範數字消費新場景中的經營行爲,明確消費者權益細則,增強數字消費信心。 (作者:陳高華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