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理財/美語老師維尼用4%法則 33歲提前退休

▲33歲退休的Winnie,目前和老公帶着兩歲兒子環遊世界,下同。(圖/Winnie提供)

記者周康玉臺北報導

今年39歲的維尼(Winnie)退休近七年了。七年前,她和42歲的美籍丈夫Jeremy,在2012年、維尼33歲時達到財務自由,兩人用10年的時間存了3750萬新臺幣,實現提早退休的夢想

爲什麼把退休目標設在3750萬?原來這一切歸功於她的分析狂老公Jeremy,找到了兩個公式法則),把退休金目標清楚的算出來。第一就是「4%法則」,另一就是退休金安全提款率。

4%法則的原創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學者威廉班根(WilliamBengen),他分析長達75年的股市和退休案例,發現只要你退休的第一年,從退休金提取的本金不超過4.2%的花費,且把每年通膨率考慮進去,退休金到死都花不完。

另一個是根據美國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三位教授提出的退休金安全提款率,他們認爲每年用退休本金的4%支付退休所需,如果本金可以支撐30年,這份退休組合有極大可能維持到永久,因此衍生出另一個公式,那就是每個月花費X12個月X25(年)=你需要的退休金。舉例來說,如果你一個月需要6萬元的生活費,6萬X12X25=1800萬。當時,維尼夫妻兩人就算出10年內要存到3000萬的金額

外語系畢業的維尼出社會第一份工作是當英文老師月薪33000元,隔年(當時23歲),她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就是轉換跑道到科技公司業務,也因此認識了她的工程師老公,當時兩人的月薪分別是3.3萬元新臺幣與3,000美元(新臺幣93000元)。

改變一生的理由光是她遇到了終身伴侶,而是她選擇挑戰完全陌生的科技業。維尼說,對於公司她有求必應,經常加班到很晚。但也因此受到上司肯定,幾乎每年固定加薪。此外,他每三年就會跳槽,換到更大的公司,從海外業務轉爲產品經理,最後進到美國電腦大廠戴爾(Dell)。維尼說,辭職那一年,她的月薪已逼近新臺幣9萬元。

「不會就學、等於是幫自己加薪」,維尼認爲,起步22K不代表一輩子都只能領這個薪水機會要自己爭取。她很感謝當年的老闆,願意把機會給什麼都不會的她,「根本是花錢來教我做事的方法」,維尼對於當年轉換跑道的選擇感到很得意,夫妻兩個人在工作上最大的收穫,就是在10年間,薪水都是剛進職場的三倍左右。

光是幫自己加薪還不夠,賺來的存下來纔是自己的,維尼和丈夫也成了瘋狂的省錢夫妻,工作的十年間,每個月的儲蓄都至少佔了薪水七成以上。舉例來說,如果賺33000元,就會存23000元、如果賺6萬元、就至少存42000元,如果賺9萬元,就一定要存63000元。

在儲蓄過程中,夫妻兩人也透過投資報酬獲得更多儲蓄本金,投資標的更是單純到不行,經過幾次實驗,最後兩人將九成資金都投入美股ETF,選擇透明信賴度高的投資機構後,將七成資金投入美國市場、兩成投入總體國際股票指數、只有5%投到不動產信託指數。

維尼強調,想要達成財富自由,背後最大的支撐在於擁有「價值觀相近的另一半」;終於在她31歲那年,她辭職退休,老公繼續工作兩年,在她33歲那年正式達到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