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沒目標「罹病風險增6成」 醫提「2大現象」判斷老年憂鬱
▲醫師提醒,可從日常和認知來觀察家人是否有老年憂鬱症問題。(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退休」是現代人普遍會經歷的人生階段,不過由於退休多少會帶來的失落感,如果退休後又沒有生活目標,恐影響健康。醫師指出,退休後沒有目標,罹患疾病風險增60%,也要特別當心老年憂鬱,需特別注意的是,憂鬱症在老年人身上表現較不典型,要多從「2大現象」來判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有2.6億人以上患有憂鬱症,盛行率約3~4%,65歲以上的高齡憂鬱症盛行率更高達10%,相當於每10個老人就有1人患有憂鬱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鬆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文瑩說明,老年憂鬱症往往是多重危險因子導致,包括多重身體疾病(如各種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或是遺傳及特殊壓力事件,如經濟因素、早期創傷;另需要特別關注的議題是失落感,像是身份地位喪失、社會價值低落、伴侶過世等都有影響。
另外,老年憂鬱症患者相較於沒有的族羣,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多出2倍,由於憂鬱症也會有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一般人往往會把憂鬱症狀與失智搞混,且老年憂鬱症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最後也會演變成失智症,而憂鬱的情緒及表徵,也常是失智前期的表現。
陳文瑩進一步提到,近年來由於積極宣導,民衆大多都較熟悉一般年輕及成年人的憂鬱症狀,包含情緒低落、憂鬱乏力、做事提不起勁、失眠、睡太少(或過多)、食慾減少(或增加)、覺得活着沒價值沒希望、有自殺意念等等;但憂鬱症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現,通常較不典型,一般常見2大現象。
第一是「常以身體症狀或疼痛來表現」,主要是長輩不習慣表達自我的情緒及心理狀態,也較傾向壓抑而非表達,所以經常會以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或難治型疼痛,來傳達其內在心情的不適。
第二是老年憂鬱症患者在憂鬱發作時會有專注力下降、記憶力不佳、呈現失能等情形,很容易和失智症混淆,通常記憶力或認知功能下降,也會伴隨其他憂鬱症狀,且相較於阿茲海默症,失能下降速度較快。
陳文瑩表示,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來觀察,如上述症狀持續超過兩週以上,且每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情緒低落、充滿負面想法、對生活喪失興趣時,就要高度注意長者是否有憂鬱傾向,應即時就醫評估,及早診斷治療。
在治療上,目前透過適當藥物搭配心理治療,不比年輕憂鬱症患者效果差,針對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需要時會輔助以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目前也都有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