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保意外險保到75歲 寄養家庭如何解? 學者:重新定義老人年齡
邁入高齡化社會,要善用65歲以上人力,學者呼籲金管會應思考高齡但仍在服務、就業這族羣,未來保險怎麼處理。記者陳正興/攝影
臺灣寄養家庭照顧者平均年齡在50至60歲之間,不乏70歲以上銀髮族,當自己兒女離巢時,仍用愛守護失依孩子,卻面臨被團保排除在外的窘境。
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吳書昀說,邁入高齡化社會,要善用65歲以上人力,寄養家庭也不要排除在外,保險年紀限制與政策有關,金管會應思考高齡但仍在服務、就業這族羣,未來保險怎麼處理?
臺灣照顧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淑慧表示,照顧者減壓很重要,國外有提供喘息服務,例如每月有一定時數可找志工或支援人力幫忙。
實踐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淑華說,臺灣老年人口持續成長,我國勞工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或許將老人年齡重新定義是突破團保關鍵。
寄養家庭新增數量,跟不上退場速度及社會需求,彭淑華建議,各縣市政府可以衡量社會需求,用特殊專案與保險公司討論,但要金管會同意,以寄養家庭照顧者的身心靈狀況做評估,而不是單看年齡。
吳書昀說,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要善用65歲以上人力,寄養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年齡不是唯一指標,較高齡的照顧者,要注意年齡落差是否造成照顧困難,例如時下孩子很會用三C產品,建議可依照現今趨勢,提供相關課程,幫助照顧者補足技能,因應時代變遷。
吳也說,保險年紀限制與政策有關,金管會或許可思考「高齡但仍在服務、就業」這族羣,未來保險要怎麼處理?許多高齡者即使退休,也願意持續爲社會服務,而社會也需要他們,也許能促使政府機關修改規定。
張淑慧表示,曾聽過南部縣市拒絕長者做寄養家庭照顧者,擔心年紀太大和安置兒少相處有代溝。但時下早有青銀共居、世代共融觀念,除非是特殊兒童,否則經過訓練的退休人士扮演照顧者,常有更好的包容力。
張淑慧提到,以國外爲例,即便是退休人士也可參加寄養家庭,前提是身心狀況符合規定,也會評估照顧者是否有完善的家庭或社區支撐系統。尤其國外的家戶距離較遠,要確保寄養家庭可以帶孩子使用親子館、社福中心等相關資源,提高社會參與度,也看得到照顧狀況。
張淑慧建議,對寄養家庭、類家庭的照顧者,應提供一定時數的喘息服務,例如新北類家庭照顧者每月有九十六小時喘息時間,可由支援照顧者或協伴者接手,照顧者可適度休息,有助提升照顧品質。
基督教芥菜種會安置服務類家庭副處長陳黛羚說,新北類家庭計劃照顧者至少每2年做一次健檢及身心評估,社工也常登門訪視,都是對照顧者的健康把關。
邁入高齡化社會,要善用65歲以上人力,學者呼籲金管會應思考高齡但仍在服務、就業這族羣,未來保險怎麼處理。記者陳正興/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