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臺灣3大地震帶 這區「易造成嚴重災情」最危險

氣象局指出臺灣有3大地震帶,成因、特徵均有不同。(圖/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臉書粉專)

臺灣地震活動頻繁,有時甚至造成不小災損,中央氣象局指出,臺灣本島可分爲三大主要地震帶,各有不同的成因,其中震源較淺的區域,也較容易造成嚴重災情。

臉書「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近日分享圖表,解釋臺灣三大地震帶的範圍、成因和特徵,除了民衆熟知地震頻率最高的「東部地震帶」,其實「西部地震帶」因震源較淺,是最容易發生災情的區域。

氣象局解釋,東部地震帶受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碰撞直接造成,北起自宜蘭東北方的海底,經一路延伸至臺東,南端幾乎與菲律賓地震帶相接,寬度大約爲130公里,此區地震震源較深,尤其花蓮以北的地震深度可深達300公里。

2016年美濃6.4強震,東勢埔橋橋面被地震震裂。(中時資料照)

至於西部地震帶就是容易出現嚴重災情,此區地震發生原因是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且多爲深度僅10餘公里的極淺地震,加上西部人口密度高,一旦發生大地震,常常傳出嚴重的災害,例如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

東北部地震帶則是受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造成,範圍自蘭陽溪上游附近開始,經宜蘭向東北延伸到琉球羣島,此區震源較淺,且因爲來自弧後盆地的張裂行爲,大多呈現正斷層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