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地球 減碳臺灣
(圖/玉管處提供)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這個日子最初的選擇用意是在春分時節,這一天是地球的生日,也就是地球誕生的日子,陽光可以同時照耀在南極點和北極點上,這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時也象徵着人類要拋開彼此間的爭議和不同,和諧共存。近幾年,爲因應溫室氣體暖化帶來的劇烈氣候,開始朝向淨零排放,植樹減碳等目標,今年更是以投資我們的地球,做爲推廣的主軸。
政府爲了淨零排放提出臺灣版2050淨零轉型四大策略、兩大基礎。其中森林碳匯將是以自然爲本的最佳解方。臺灣森林面積佔逾60%,是目前最大的碳庫,除了碳吸存,還有碳保存、碳替代,每年約可貢獻2140萬公噸,約可抵消全年碳排的7%。
但是淨零排放的概念似乎還只是執行在公部門、學界、大企業,民衆對於如何參與淨零排放,或是由自身做起,相對而言,並無所適從,筆者建議除了現行推動低碳交通及建立綠色消費文化之外,還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向開始着手:
一、提供相關資訊:政府和民間組織可以提供相關的資訊,例如碳排放計算器、碳足跡分析、能源節約技巧等等,讓民衆瞭解自己的碳足跡,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減少碳排放。例如;商品開始建立碳足跡標示,民衆就可以選擇碳擇碳足跡較低的商品,如臺灣國產木材產品。
二、宣傳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政府和民間組織可以透過宣傳、教育和社羣媒體等方式,向民衆推廣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例如使用節能電器、減少塑膠使用等等,鼓勵民衆採取行動減少碳排放。例如瑞典寶特瓶回收一個可以高達6元,可以提高民衆回收的意願。
三、推廣原生植物:以往種樹在都會區不易推動原因,是因爲無足夠土地可供栽植,建議可以多推廣本土園藝植株或是多肉植物,讓民衆可以在室內擺放,不僅節能減碳,還有賞心悅目與心靈放鬆的效果,另外盆栽的設計也可以將塑膠盆改爲紙漿盆等定期可以分解的容器。
希望透過這些政策推動,讓民衆能從日常生活中就參與減碳,不僅投資我們的星球,也開始投資我們的臺灣。(作者爲花蓮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