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特工隊2》:觀衆買票,情懷不買賬

◎樑坤

迪士尼·皮克斯曾經封神的大作《頭腦特工隊》日前推出續篇《頭腦特工隊2》,6月14日在北美上映就點燃了“暑期檔”,成爲繼《超人總動員2》之後北美電影史上上映首週末票房第二高的動畫電影,也是今年到目前爲止,全球票房最高的電影。

6月21日,《頭腦特工隊2》在中國內地上映,截至6月27日,累計票房破億。與北美票房表現相比,中國內地票房有遇冷的徵兆,其中不排除文化差異因素的影響,但事情應該不止這麼簡單。

皮克斯的止跌神器?

1995年,皮克斯憑藉首部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一舉成名。該片不僅拿下當年美國本土票房冠軍,還獲得第68屆奧斯卡特別成就獎。影迷的狂歡、如潮的好評,開啓了電影史上屬於皮克斯這個傳奇動畫工作室的閃亮時代。

2006年,迪士尼以74億美元收購了皮克斯。收購初期,呈現出一種“美美與共”的態勢——2015年的《頭腦特工隊》就誕生於這個階段的末期。它開創性地將人類的情緒擬人化,將心理學的知識以一種通俗有趣的方式展現出來。該片拿下了第88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被認爲是皮克斯的又一巔峰力作。

但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後,皮克斯的作品表現一路下滑,即便是2022年《玩具總動員》這個王牌IP的衍生作品《光年正傳》也未能改變頹勢。2023年的《瘋狂元素城》甚至創下迪士尼最差票房。

2024年,《頭腦特工隊2》是皮克斯調整業務策略後上映的第一部影片。它能否經受住市場的考驗,關乎皮克斯的業界地位。或者說,皮克斯急需通過《頭腦特工隊2》來力挽狂瀾,建立與觀衆的強鏈接。與皮克斯前兩年的作品相比,《頭腦特工隊2》的票房成績可以說是打了個翻身仗。但是觀衆買票和觀影后的認同之間似乎並不能畫上等號。從目前IMDB和豆瓣的評分來看,《頭腦特工隊2》並沒有表現出趕超原作的勢頭。

缺乏創意的青春期亂鬥

時隔9年,《頭腦特工隊2》終於上映。時間是富有力量的,這個週期足以讓伴隨《頭腦特工隊》成長的影迷們積攢情懷,拉滿期待,事實上爲續作的上映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是,市場法則也早已反覆證明:僅僅依靠消費情懷是短視的,且收效只能曇花一現。這也指向了一個問題:“珠玉”在前,皮克斯打算爲觀衆帶來怎樣的新鮮感?

《頭腦特工隊》講述了小女孩萊莉頭腦內繽紛多彩的情緒世界。因爲父親的工作變動,一家人搬到了舊金山,對故鄉和朋友的思念、對新環境的不適讓萊莉難以招架。影片將人們不同的情緒擬人化,表現爲大腦總部裡掌管不同情緒的小夥伴——樂樂、憂憂、怕怕、怒怒和厭厭,爲了讓萊莉順利融入新生活,他們五個拼盡全力,也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彼此合作的重要。

對於《頭腦特工隊》來說,擬人手法表現人類的情緒是具有獨創性的。這種屬性彌補了影片故事相對簡單的弱勢,更多依靠大腦總部裡面的故事去吸引觀衆。現實生活中的萊莉雖然像一個配角,但是恰到好處地和情緒小夥伴形成互動,讓這個小女孩的情緒和情感由內到外都得到了充分表達。

《頭腦特工隊2》將萊莉的故事定位在青春期煩惱,並且在原有的五種情緒之上,又增加了四個情緒小夥伴的角色——焦焦(焦慮)、慕慕(嫉妒)、喪喪(無聊)和尬尬(尷尬)。青春期本是一個很有話題和故事的年齡段,但是《頭腦特工隊2》沿用了第一部的故事簡化法,只聚焦萊莉渴望加入高中的冰球隊這一個訴求。在冰球訓練營的三天時間裡,萊莉的性情突然發生反轉,原因是新加入的四個情緒小夥伴佔領了大腦總部的控制檯。在焦慮情緒的操控下,萊莉爲了達到加入新球隊的目的,不顧老友之間的情誼,變得“利慾薰心”“趨炎附勢”。

與第一部相比,《頭腦特工隊2》的故事不僅在豐富性上毫無提升,反而比第一部少了很多不同層面的細節:例如生活的細節、與父母相處的親情、與朋友交往的開心和失意時刻等等。恰恰是這些細節才能塑造起一個可信、可感、性格豐富、感情充沛的小女孩形象。《頭腦特工隊2》雖然矛盾衝突非常集中,顯示了一個青春期女孩有些偏執的衝勁,但卻表現出一種“強權”的敘事邏輯,讓人覺得用力過猛。

《頭腦特工隊》的五個情緒小夥伴當中,樂樂作爲主角,擔綱起一場經過千難萬險重回大腦總部的歷險。在這個過程中,她認識到雖然自己掌管快樂的情緒,但並不能夠解決萊莉所有的問題:原來憂傷和其他幾種情緒,都是缺一不可併發揮着重要作用的。這場冒險不僅意義深刻,也給觀衆帶來了新奇的視聽體驗:存儲不同記憶的圓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五彩繽紛的堆疊把人腦中的虛擬世界構建得直觀又壯觀。

沒想到的是,《頭腦特工隊2》仍然沿用了“樂樂冒險”的模式,雖然增加了焦焦奪權的“宮鬥”大戲,看似樂樂、焦焦和萊莉各自的行爲形成了三條敘事線索,但並不能讓影片更爲豐富、新穎。樂樂的冒險已經是陳舊的模式,可以說毫無新意;焦焦的篡位也並沒有帶動起另外三個新增角色——眼花繚亂之餘,缺少細節的故事讓這個人物“邪惡”得很扁平;而萊莉在這次的故事中顯然更爲情緒化,缺少內驅力的轉折,也沒有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她的急功近利和悔不當初,都很難讓人共情。

一場缺乏創意的青春期亂鬥聒噪有餘,誠意則略顯不足。

成長是根系向下的過程

《頭腦特工隊2》專注於橫向的豐富:增加人物數量、增加關卡難度、增加視覺奇觀……但它忽略了,作爲一個經典IP的接續,它最需要的是成長:人物的成長、故事的成長、IP的成長……“老壇裝新酒”無法帶來質的飛躍,也難以承受觀衆的審視目光。

第一部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爲它根系向下的探索。一個小女孩隨父母來到陌生的城市,父親還因爲工作的困擾而情緒不佳。這種困境可以衍生出我們許多人成長過程中類似的場景,能吸引我們坐下來、靜下來,產生同理心。樂樂在尋找回到大腦總部的路徑途中,得到了萊莉童年的虛擬好友冰棒的指引和幫助。冰棒貢獻了無數笑點,卻在最後的時刻爲了幫助樂樂成功飛昇,犧牲了自己——因爲讓萊莉安好是他們共同的使命。

《頭腦特工隊》這樣一部有笑點也有淚點的動畫電影,遠離了低幼的標籤。《頭腦特工隊2》卻因爲單薄的故事、經不住推敲的邏輯、表面化的情感處理,讓自己顯得低幼化。焦慮並不是青春期的主旋律,這一時期對親情、友情以及懵懂愛情的處理都可以是很好的切入點,讓根系向下成長,扎進觀衆的心裡。可惜《頭腦特工隊2》還是過於依賴九個情緒小夥伴的表現力,卻又忽略了他們幾個的成長,只是一味添加不同的情緒色彩。這,註定挽救不了特工隊這艘越來越沉重的大船。

遠遠看上去,《頭腦特工隊2》是一場盛大的暑期冰淇淋大餐,夠炫目,夠打眼。但是如果細品一下會發現:該是冰沙的地方卻蓋滿了一層層溫吞的棉花糖,甜到膩味,吃起來又遠不夠冰爽解渴。

不得不承認,我們正變得越來越挑剔,但曾經帶給我們震撼體驗的王牌作品也絕不是當年的一場夢。或許,更寬容的態度是讓皮克斯先從票房上站起來,然後祝福它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