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拍《基督山伯爵》,將美國版和法國版一比較,差別就出來了

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亞歷山大·仲馬成名作《基督山伯爵》誕生於1844年,今年爲紀念這部“復仇爽文鼻祖”誕生180年,法國電影人亞歷山大·德·拉·巴特里耶、馬修·德拉波特聯手執導了同名電影《基督山伯爵》。

這部片長178分鐘的復仇大片於今年6月在法國、西班牙、波蘭等國家上映,收穫全球票房7489.5萬美元,比起2002年的美國版《新基督山伯爵》(2056萬美元)足足高出3.6倍。

且爛番茄新鮮度達到100%,爆米花指數94%,比起美國版(新鮮度74%,爆米花指數88%)也要高出一大截,可見歐洲影評人和觀衆都對這部新作非常喜愛。

10月底上線後,我們內地觀衆也得以看到這部電影。但目前豆瓣上開分7.1,卻又比7.3分的美國版低了不少。仔細看網友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喜歡它的網友覺得它的“鏡頭語言很高級,運鏡調度,攝影構圖都很棒”。

不喜歡的網友則認爲其魔改程度“怕是大仲馬看了,會被氣活過來”,而且“人物扁平化到全員工具人”。大家知道名著改編電影想要獲得成功,無非在“忠於原著”和“合理改編”之間找到平衡。

當年的美國版之所以評分低,就是因爲對原著故事的刪減和魔改過於嚴重;而這部法國版對比美國版到底有多少進步,缺點又在哪裡?茄哥今天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基督山伯爵》原著波瀾壯闊,法國版的改編相較美國版有明顯進步。

《基督山伯爵》作爲世界聞名的“復仇爽文鼻祖”,其敘事過程的“高級”之處,至今仍難以被後來者模仿。

小說的故事發生於1814年,主人公愛德蒙·唐泰斯是商船法老號上的大副,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又與未婚妻梅賽苔絲打得火熱,妥妥的人生贏家。

可由於愛德蒙的春風得意,受到了兩個小人的嫉妒:一個是愛德蒙的同事,法老號上的會計員唐格拉爾;

另一個是梅賽苔絲的表哥弗爾南,他鐘情於梅賽苔絲,卻得不到美人芳心,因此對愛德蒙心存怨恨。

由於愛德蒙出海時曾受法老號船長的臨終委託,爲拿破崙黨人送一封密信。唐格拉爾得知這件事,就和弗爾南寫了舉報信,向代理檢察官維爾福檢舉愛德蒙。

最終愛德蒙因“叛國罪”被送進了伊夫堡監獄,在獄中度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14年。

正如我們的武俠小說中,身世悲慘的主人公總能通過一番“奇遇”習得武林中上乘的武功。小說的第二幕,監獄的愛德蒙也遇到了他的人生導師法利亞神甫,並從知識淵博、文武雙全的神甫身上學到了各種知識和技能。

神甫在臨終前向愛德蒙透露了十字軍寶藏的所在地——基督山小島,之後便下線了。

於是愛德蒙設法越獄並找到了寶藏,搖身一變成了基督山伯爵。到這裡,一個睿智、富有、神秘、完美的復仇者形象就立起來了。

小說的高級之處就在於,基督山伯爵的復仇過程極具創意,並不像一般的復仇故事那樣,只是簡單的“把仇人殺了”,而是經過巧妙的安排,讓“仇人”落入圈套,再用非常手段使其經歷“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

此時基督山伯爵的三大仇人唐格拉爾、弗爾南和維爾福,都搖身一變成了上流社會權貴:

唐格拉爾成了銀行家;弗爾南在軍隊服役時,殺害了他的恩主阿里總督,並侵吞了總督的家產,還娶了梅賽苔絲,改名換姓成了莫爾塞夫伯爵;維爾福則成了巴黎法院的檢察官。

摸清了仇人的底細之後,基督山伯爵開始“對症下藥”,逐個對仇人展開報復。

他先是在報紙上披露了弗爾南謀害阿里總督的事實,這引起了巴黎議員們的質詢,又讓阿里總督的女兒海黛出庭作證,揭發了弗爾南的罪行,使其身敗名裂,最終自殺身亡。

接着,基督山伯爵得知維爾福與唐格拉爾的老婆有染,還有個已淪爲殺人犯的私生子安德烈亞。基督山伯爵找到並收留了安德烈亞,授意其在法庭上當衆曝光自己的私生子身份,令維爾福名譽掃地,不得不辭掉法院檢察官的職務。

基督山伯爵又瞭解到維爾福的後妻企圖謀奪全部家產,於是他假裝不經意間向這個女人透露了一個毒藥配方,這也間接導致維爾福家破人亡。在內外雙重打擊之下,維爾福徹底被擊潰,最後瘋掉了。

對付貪婪無度、毫無道德底線的唐格拉爾,只需要運用商業戰使其破產。基督山伯爵收買了電報局的發報員,用虛假電報誘使唐格拉爾出售手中的債券,連番操作之後,唐格拉爾的全副身家都到了伯爵的身上。

整個復仇故事過程曲折,蘊含無窮智慧與巧思;出場人物衆多,且一個個性格鮮明;基督山伯爵手上從未沾血,卻使他的三個仇人都得到應有的下場。

這些構思巧妙、線索複雜的情節,180年來令無數讀者陶醉其中,但改編成電影卻有相當大的難度。

2002年的美國版由於片長只有131分鐘,編劇傑·沃爾伯特把“逐一擊破”的復仇過程直接砍了,讓基督山伯爵的復仇變成簡單的肉搏大戰。除了維爾福由於謀殺自己的父親被送進監獄;唐格拉爾和弗爾南都是在決鬥中被伯爵打敗並處決。

而在電影的最後,伯爵殺死仇人兼情敵弗爾南之後,竟然“鳩佔鵲巢”,和梅賽苔絲重歸於好,開啓“沒羞沒臊”的新生活。

這種離了大譜的改動雖然比較符合美國人的審美觀,卻與大仲馬原著帶着品味人生複雜情緒的開放式結局背道而馳。

今年的法國版由於片長接近3個小時,就有更多的時間來詳細還原小說中基督山伯爵向三大仇人復仇的完整過程。

特別是還原小說中基督山伯爵在阿託伊別墅中揭露維爾福親手活埋私生子的經典場景,是片中很出彩的一場戲。

基督山伯爵易容化裝成布沙尼長老、威瑪勳爵,從形象到神態、說話語氣、肢體語言都判若兩人。既能看出演員皮埃爾·尼內的表演功力;又能看出化妝和道具組形象設計的巧妙,也是電影非常精彩的部分。

電影中比較大的改動,就是增加了一條感情線,把原著中弗爾南與梅賽苔絲的兒子阿爾貝對阿里總督女兒海黛的單相思,改編成阿爾貝與海黛的相戀。

這樣的改動給海黛加了不少戲份,使其形象更加豐滿,同時又讓伯爵復仇的過程蒙上了一層人性的拷問。

但戀愛戲過多,又勢必會淡化海黛對弗爾南的仇恨,令海黛變成一個智商不在線的戀愛腦,與原著中的形象偏離太多。同時把結局改成海黛與阿爾貝一起離開了伯爵,沒有跟伯爵走到最後,也讓伯爵的結局變得更加悲涼。

與美國版相比較,法國版在劇情上能夠大致還原小說中的復仇過程,出場人物更多,各自形象也更加豐滿,是其更爲出色的地方。

也因爲這些優點,才能得到影評人和觀衆的肯定,100%的新鮮度和94%的爆米花指數,都能看出法國人對它的偏愛。

二、法國人拍大仲馬名著,從選角、演員表演、人物塑造到服化道都有明顯優勢。

本片中的選角由於是法國的電影公司出品,片中演員陣容全是法國的演員班底,形象上也更貼近於原著。

飾演愛德蒙·唐泰斯的男主角皮埃爾·尼內是現年35歲的80後法國演員,曾憑藉電影《伊夫聖羅蘭傳》拿到法國電影凱撒獎影帝。

皮埃爾·尼內形象高大,身材比較瘦但肌肉線條清晰,皮膚略顯蒼白,擅長用眼神傳達悲憤、堅定、陰狠的情緒。前期塑造監獄中的愛德蒙時,非常符合地牢中囚徒的形象設定;後期化身基督山伯爵,又與原著中如“吸血鬼”一般神秘的伯爵形象十分貼近。

且皮埃爾·尼內的容貌俊美,表演張弛有度,對於基督山伯爵孤寂、堅定、冷酷的內心活動詮釋得很到位。

扮演伯爵的兩個分身“布沙尼長老”和“威瑪勳爵”時,也能用不同的口音和肢體語言,把角色的詼諧幽默表現出來,對比已知的幾版基督山伯爵都毫不遜色。

飾演梅賽苔絲的法國女演員阿娜伊斯·德穆斯蒂埃也曾憑藉電影《愛麗絲和市長》拿到凱撒獎影后。她的皮膚偏黑,面容也有些顯老,並不是容貌特別出衆的美女,但卻非常符合原著中梅賽苔絲漁家女的“底層打工人”形象。

後期出現時雖已成富婦,卻梳了家庭主婦的普通髮髻,且髮色黯淡、面容憔悴,似乎因思念愛德蒙而鬱鬱寡歡。

導演顯然是理解了原著,纔會做出這樣的形象設計,對比美國版梅賽苔絲剛和愛德蒙重逢不久就一起滾牀單的形象,明顯高出一截。

上面提到本片中給海黛加了很多戲份,飾演海黛的是羅馬尼亞影星安娜瑪麗亞·沃特魯梅,她也曾憑藉電影《正發生》獲得凱撒電影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獎。雖是現年25歲的年輕演員,安娜瑪麗亞不僅是大眼睛美女,表演功力也已經相當紮實。

海黛在原著中是爲瓷娃娃一般完美的公主形象,安娜瑪麗亞除了形象符合之外,也能通過言行舉止展現出角色獨特的氣質。受限於劇本,片中的海黛表現得有些戀愛腦,但安娜瑪麗亞依然能將角色的善良、堅定與勇敢表現得非常到位。

伯爵的三大仇人唐格拉爾(皮耶爾弗蘭切斯科·法維諾 飾)、弗爾南(巴斯蒂安·布永 飾)和維爾福(羅蘭·拉斐特 飾)雖然都是壞蛋,卻“壞”得各有特點。唐格拉爾從骨子裡就是個陰險狡詐的底層騙子,沒有任何道德底線,對財富總有着與生俱來的渴望。

軍人出身的弗爾南則是個殘暴冷血、見利忘義之徒,會爲了謀奪財富出賣並親手殺死自己的恩主阿里總督。但弗爾南對梅賽苔絲確有真心,對待家庭也是很負責任,在家中是個好丈夫和好父親。

維爾福或許是三人中品質較好的一個,並沒有“壞透”,但由於拿破崙黨人的密信就是寫給他的父親的,爲了掩蓋這件事才把愛德蒙送進監獄。因爲一個自私的選擇而坑害了無辜的人,維爾福的下場也是自作自受,但他確實還有一定的道德底線,因此最後纔會瘋掉。

“三大仇人”都有其各自的性格標籤,就像真實存在的人物一樣躍然紙上,這也體現出大仲馬筆下人物的立體感和兩面性。

電影由於篇幅的原因,並沒有深入塑造這三個反派,但三位資深演員還是能在有限的戲份中把角色形象立起來,這也是非常難得的。

對比美國版則把筆墨重點都放在愛德蒙和弗爾南的“情敵之爭”上,飾演弗爾南的是英國影星蓋·皮爾斯,與飾演愛德蒙的美國影星吉姆·卡維澤都帶着好萊塢男星特有的那種彪悍氣質,與原著中的氣質完全不沾邊。

因此從演員的挑選、人物的設定、到演員的表演上,美國版與法國版的差距就十分明顯了。至於服化道上,法國版的場景設計和人物形象、衣着,比此前任何版本都顯得更加精美華麗。如果你是原著粉,肯定也會更喜歡整體氣質上更“原汁原味”的法國版。

三、受限於3小時片長,法國版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再來說一下法國版的不足之處,由於這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部分影迷纔會給電影打低分,導致其分數反而還不如美國版。比較大的問題仍然是對原著的改編,雖然能在3小時內大致把原著中的主線故事講明白,還是存在很多瑕疵。

比如:刪減的人物太多,原著中很多個性鮮明的角色都被直接砍了。

像維爾福的父親諾瓦蒂埃,是個睿智堅定的拿破崙黨人,即使癱瘓仍能通過眼神交流表達意圖,小說中他用一封信扭轉局勢取消了孫女瓦朗蒂娜與弗朗茲婚約的精彩段落沒能在電影中看到實在可惜。

伯爵回到巴黎不僅要向“三大仇人”報復,也要向他的老闆兼恩人,法老號的船主莫雷爾先生,以及莫雷爾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報恩。

電影中的莫雷爾父子卻僅在片頭部分出現,後面用對話交代莫雷爾先生已經去世,“報恩”的情節被砍掉,就沒有像原著那麼豐滿。

基督山伯爵的傳奇之處,除了他的曲折經歷和個人魅力外,還體現在他富有個性的三個僕人:啞奴阿里、管家貝爾圖喬、男僕巴蒂斯坦。特別是啞奴阿里,是個忠心而身手不凡的黑人。在片中卻只出現了啞奴阿里,且還是個面目猙獰的白人,就與原著不太相符。

小說中茄哥最喜歡的強盜路易吉·萬帕,由於他的故事只是一條支線,在本片中也被刪掉了,只在中間的部分出現了幾個襲擊阿爾貝的匪徒,也並沒有交代他們是萬帕的手下。

原著中唐格拉爾的銀行破產後,竊取了濟貧機構的500萬法郎沿水路逃往意大利,途中被萬帕劫獲並囚禁起來。萬帕先把唐格拉爾餓個半死,再以每隻10萬法郎的高價向他出售烤雞,最終用幾隻烤雞把唐格拉爾手上的500萬法郎都弄到手。

對於嗜財如命的唐格拉爾來說,手頭每減少一分錢都像在割肉,但爲了填飽肚子卻不得不眼睜睜看着錢財流失,這種煎熬着實比死還難受。這段原著中最爲搞笑的情節,由於萬帕這個人物的缺失,也被一併砍了,對原著粉來說也是意猶未足。

四、改編“復仇爽文鼻祖”《基督山伯爵》,至今仍是難題。

雖然這部電影存在着這些缺點,但法國導演畢竟還是比美國導演更懂大仲馬,拍出來的整體效果還是挺不錯的。特別是最後伯爵與弗爾南的決鬥戲,也比美國版更加刺激好看。

最後伯爵獨自駕船離開法國,在寫給梅賽苔絲的信中帶出“等待”和“希望”兩個詞,也能迴歸到原著的主題。比起美國版“他們最後終於又在一起了”的狗血改編,法國版對結局的處理還是要高明很多。

有人說《基督山伯爵》太過完美,180年來只看到別人模仿,卻沒人能夠將其完美影像化。茄哥覺得原著的篇幅太長,拍成電影的話至少要4到6個小時纔夠,或許拍成電視劇會更加完美,希望我們以後能夠看到更爲貼近原著的改編作品。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熱血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