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頻教育“新聲音” 共繪強國“同心圓”

剛剛過去的2024年,無疑是中國教育的“大年”。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全國教育大會、全國科技大會……過去這一年,隨着一系列重大會議的召開,教育強國建設的施工圖、進度表愈發清晰,“四樑八柱”愈發明確,前進的號角愈發嘹亮。過去這一年,在教育改革發展的征途上,我們總能在關鍵時間節點聆聽到有關教育強國建設的新聲音,一個個重要指示批示,一次次關鍵講話談話,爲中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謀篇佈局,聚勢落子。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過去這一年,教育、科技、人才,匯聚了巨大的聲量。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完善的教育體系、高質量的教育發展水平,是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基石,爲科技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根本動力。之所以要“把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建設結合起來”,是由高等教育在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決定的。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是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樞紐和關鍵點。奏響教育強國建設“新聲音”,高等教育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持續提升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切實回答好“強國建設、教育何爲”的時代命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因此,要把重大任務的科教結合作爲“發動機”,融入學科交叉和基礎研究中,爲原創性和顛覆性創新創造源頭。所謂重大任務的科教結合,就是要堅持“四個面向”,爲國家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強大動力。高校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應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和前沿創新作用,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新研究領域,勇於探索、突出原創,培育一批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科研項目,爲科技創新提供更多“源頭活水”,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平臺與媒介。而鼓勵在科技成果轉化上下第二個“笨功夫”,不是指到處找方法,而是在實踐、工程、產品中去找問題,並把它解決、實現創新。這提示青年人才要敢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開創科技成果創新大好局面。奏響教育強國建設“新聲音”,必須強調科技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提升的核心,科技進步能夠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創新需要高素質人才來實現。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培養和儲備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力量具有深遠意義。“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着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着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無比清晰準確地指出了人才作爲國家核心戰略資源的關鍵地位。而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在突出位置,必須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人才大廈的棟樑。人才的培養、素質和使用直接影響國家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流動的工作機制,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

‌‌教育、科技、人才是三位一體的辯證統一關係。三者的一體化發展能夠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更好地支撐和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在教育強國建設新徵程上,要認真研判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對教育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樹立新的現代教育觀。看清楚教育在時代變革中的位置,知曉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不斷增強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緊迫感、使命感,更有力地推動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迴應時代賦予教育的使命。

要更好地迴應時代賦予教育的使命,必須‌做有理想負責任的行動主義者。有理想,就是要積極融入教育強國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負責任,就是緊緊圍繞教育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和戰略佈局,貢獻應有力量。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02日 第02版

作者: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