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幸福的女孩,一生都戒不了這3種癮

執念的另一面,是缺失。

如果想讓孩子幸福、自由,請不要讓他們有一個有缺憾的童年。

作者 | 夏天

“長大後,我要把自己重新養一遍。”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很是震動。

我以前總是認爲,很多小時候得不到的東西,隨着年齡的增長也就不再需要了。

長大後,我才發現:

那些小時候得不到的愛,未被滿足的需求,從來沒有消失,而是一直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要補償自己。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報復性補償”,即“成年人在行爲上表現出對童年時期所經歷的不公、壓抑、限制等負面經歷的彌補和平衡。”

看了很多女孩的故事後,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

那些童年需求未被滿足的女孩,一生都戒不了這3種癮。

食物癮

弗洛伊德說:

“童年時期對食物的限制和剝奪,可能導致成年後對食物的過度渴望和報復性進食。”

也就是說:

過分控制孩子的口腹之慾,會導致孩子對某種食物極度渴望,併產生補償性心理。

確實如此。

一位胖胖的閨蜜,曾在一次聚會中向我們傾訴。

小的時候,媽媽總是告訴她:

“外面的東西不乾淨,不能吃,吃了對身體不好,而且我們家條件也不太好,沒有那麼多錢給你買零食,我還要給你攢錢上大學呢。”

所以,從小學到高中,每次看到同學們吃零食,她都特別得羨慕。

上了大學後,媽媽看不見她,也管不了她了,她就拿着自己的生活費瘋狂買零食。

開學第一個月,她每天都要吃好幾包辣條,吃得喉嚨乾啞,口脣生瘡,依然停不下來。

整個大學期間,她更是整箱整箱地囤積泡麪、餅乾、辣條、可樂……。

直到現在,她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一家大大的零食店,窩在自己的零食店裡隨便吃。

還有一位學舞蹈的閨蜜,18歲之前只吃過兩次生日蛋糕。

一是因爲家裡條件有限,媽媽不想在吃上花那麼多錢,二是媽媽覺得蛋糕容易長胖,不讓她吃。

於是,長大後的她特別喜歡吃蛋糕,不管什麼節日,她都要買一個蛋糕慶祝一下,不管她是心情好還是心情不好,都想要吃點甜點安慰一下自己,有時候哪怕自己已經吃得很撐了,她還要再來一份餐後甜點,實在撐得難受的時候,她就先放開吃,然後再去催吐或者吃瀉藥。

正如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所說得那樣:

你越是禁止,她們越是渴望。

那些童年未被滿足的願望,未被看見的需求,烙在她們的心上,成了一種心病,促使她們在未來不斷地通過報復性補償尋求心理的安慰和滿足。

記得黃磊也曾在《拜託了冰箱》中說,自己從不反對女兒吃糖果和冰淇淋這些零食。

因爲他覺得,吃這些東西是小朋友最幸福的事,如果沒有這些,童年是不幸福的。

確實。

“吃過百味的孩子不會只惦記糖果,見過世面的孩子也不會只計較眼前的一塊餅乾。”

滿足孩子的小小願望,能讓孩子們心情愉悅,也能讓孩子們的心靈得到充分滋養。

因爲,她們想要的從來不是某一種食物,而是被看見、被重視、被滿足、被愛的感覺。

戀愛癮

一位心理治療師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叫貞貞的女孩,她兩歲之前,經常被媽媽隨意地交給自己的姐妹們代管,有的時候媽媽甚至會忘了把她交給了誰。

兩歲之後,她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她被判給了媽媽,但媽媽並不想要她。

媽媽總是會在喝醉酒後對她拳打腳踢,罵她是“”、“拖油瓶”,也常常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不滿都發泄在她身上。

賤貨

爸爸也從來沒有來看過她。

從小沒被父母好好愛過的她,性格也漸漸變得自卑敏感。

她睡覺的時候,從來不敢關燈。

她跟別人說話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看着地面,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

她從來不會拒絕別人的要求,總是毫無原則地妥協和討好。

一旦有人對她好一點,她就像飛蛾撲火一樣,把全副身心都投入進去。

她從初中起就開始談戀愛,並且在感情裡極度敏感,極度地想要對方在意自己,總是不由自主地患得患失,疑神疑鬼。

她不僅經常偷偷看對方的手機,跟蹤對方,甚至用哭鬧、傷害自己等方式來測試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分量。

結果,她的每一段感情都沒有逃過被拋棄、被出軌的下場。

一位網友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不要輕易去招惹一個童年缺愛的女孩,她要的愛與安全感不是一般人給得起的。”

童年沒被好好愛過的女孩,內心就像有一個無底洞,需要不停地用愛來注滿。

她們會爲了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求,無底線地討好對方,用盡全力地拽着對方。

心理諮詢師崔慶龍曾經說過:

一個女孩最強的安全感,其實都是在小時候形成的。

只有小時候被愛滋養長大的女孩,內心才能長存舒適和滿足,才能擁有穩定的幸福感和強大的安全感,纔不會戀愛腦。

購物癮

網上有一個女孩, 她剛開始上班,就開始講究吃穿用度,花起錢來大手大腳,幾乎每個月工資都花光,有時還需要媽媽倒貼。

媽媽收入微薄,接濟她的錢有限,她就開始透支信用卡。

有一次淘寶購物節,她透支數張信用卡,花了十幾萬,買回一堆昂貴且不實用的東西。

結果,她信用卡還不上,銀行天天打電話催債,她嚇得找哥哥求助。

哥哥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幫她還了債,她承諾哥哥不再亂花錢。

可沒過多久,她就故態復萌,又開始瘋狂購物。

哥哥質問她,你到底想要幹什麼,

她說她也不知道,反正不買東西心裡就難受,連身體都會覺得不舒服。

哥哥和媽媽無奈,只好帶她去看了心理醫生。

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才知道:

原來,女孩的“購物癮”並不是突然爆發的,而是小時候被壓抑的結果。

小的時候,跟媽媽一起出門,她口渴得很,想買瓶水喝,媽媽卻說:

“再忍忍,馬上就到家了,能省點是點。”

初中的時候,她吃膩了家裡的飯菜,想去外面吃披薩,問媽媽要錢,媽媽不高興地說:

“你怎麼這麼不知道心疼父母,我掙那點錢容易嗎?家裡飯不能吃嗎?非要花那錢?”

於是,長大後的她,就情不自禁地想用瘋狂購物來補償曾經不被滿足的自己。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

“童年的不被滿足,哭窮的環境,會讓人自卑。自卑的人長大後,很難自立。”

蒙臺梭利也曾說過:

“女孩的敏感和細膩,使得她們對物質環境有着更爲獨特的需求,我們應當細心滿足。”

物質需求,是一個女孩成長的基本需求,是幫助她們建立自我價值感和安全感的基礎,也是讓她們感到被愛、被重視的重要方式。

如果一個女孩的物質需求未被滿足,那麼她一生都將與自己內心的匱乏感糾纏不休。

要麼揮霍無度,要麼極其吝嗇。

我特別認同李雪說過的一段話:

“如何滿足孩子的慾望?

有能力,願意滿足,就輕鬆愉悅地盡情滿足;沒能力,或者不願意滿足,就坦然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捨不得花那麼多錢。”

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能傷害女孩心靈的從來不是“我無法滿足你”,而是“你不值得被滿足”。

只要我們以平等、尊重、誠實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女孩,讓我們的女孩感覺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被重視的,她們的內心就不會有匱乏感,就不會掉入慾望的深淵。

《男孩兒女孩兒學習大不同》中有這麼一段話:

“我們可以把孩子的大腦想象成一株向陽生長的植物。

它固然可以在背陰處長大,但肯定不會比充足陽光下長得好。

如果這株大腦植物必須朝着能感受到陽光的方向成長,它就會長得斜向一邊;

如果一直找不到陽光,它就長不動,長不開,即便開花也是發育不良的花。”

植物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陽光。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愛的滋養。

對於女孩來說,更是如此。

女孩的大腦前額葉和枕葉均比男孩發育得更快更完善。

這就意味着:

女孩相比男孩情感更加豐富,內心更加細膩敏感,感受更加深刻,對愛的需求和渴望也更多。

那些童年未解決的問題、未滿足的需求,未充分體驗的情感,未完成的情結,對女孩的影響也會更深。

所以,爲了讓我們的女孩活得強大而燦爛,一定要給她們一個足夠幸福的童年。

滿足她們合理的物質需求,給足她們成長所需要的愛與安全感,讓她們遠離“報復性補償”的黑洞,讓她們從容、自信地活出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