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類固醇抗拒、看一次醫生就換!爛臉就醫常見5大NG行爲
記者李薇/臺北報導 圖/mediheal_official IG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外在環境越來越惡劣,第一個接觸到這些髒污的肌膚,很容易因爲內在失衡,導致病症出現,甚至有些是因爲不當的使用化妝品,而讓皮膚出現敏感、過敏的症狀,在面對這些問題時,馮文瑋皮膚專科醫美診所院長馮文瑋也指出5大常見的錯誤就醫習慣,肌膚問題很有可能越來越糟。
1.沒有第一時間求診
很多20、30歲的人突然之間出現異位性皮膚炎或是溼疹等症況,當下通常都會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癢了就抓,甚至消極的懶得去就醫,覺得自己會好,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2.聽信坊間流言偏方
在皮膚出現問題之後,比起就醫,多數人會選擇身邊朋友不然就是網路上的建議,以爲擦蘆薈、蜂膠就可以鎮定舒緩,不然就是泡澡、中醫調理,但卻把病情越拖越久,也會更加嚴重,而一般中醫講求的內在調理,針對部分疾病當然可行,不過是比較急性的問題,其實西醫可以更速效的改善。
3.對類固醇的錯誤迷思
一般人對類固醇的基本概念,就是副作用很高,當然,是藥3分毒,不管是任何藥品都是一樣,但其實類固醇只要用對病症、劑量正確,其實對於病情有很大的幫助,不要一聽到「類固醇」就排斥,而是應該要知道它的正負面影響,妥善使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4.不斷換醫生
不適合的醫生,當然可以換,不過很多皮膚科遇到的問題,都是纔看過一次病、用過一次藥,就覺得沒效果,轉而求助名醫,但其實有很多皮膚病是需要長時間的照顧護理,不是一次就可以看到效果,需要循序漸進的用藥,應該要有耐心瞭解病症的改變,真的沒有效果再更換。
5.自行停藥
像是全身性溼疹、藥物疹等皮膚病本來就很嚴重,一些病人吃了幾次藥、覺得好像好了,就自動停藥,結果後續又復發,但這類型的病治療之後不會到完全不癢,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調理,才能穩定下來,應該依照醫生的指示用藥治療,纔會讓病情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