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2025/AI、6G、衛星串起通訊大未來

工研院與歐盟大型實驗網計劃6G-Sandbox合作,近期成功在5G基地臺上實現ISAC技術。

【撰文/陳怡如】

通訊產業正經歷令人矚目的創新與變革。隨着5G技術逐漸普及,6G也蓄勢待發,新的應用情境紛紛出爐,低軌衛星、雲端運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的結合,讓全球網通產業邁入下一個更快速、更無所不在的All Connected時代。

在生成式AI、電信業雲端遷移和企業數位轉型的驅動下,雲端服務大幅成長,預估2024年全球通訊產業市場可達2.58兆美元,成長6.9%。通訊設備方面,雲端高速交換設備、無線區域網路、光纖頻寬網路與行動寬頻設備等產品,均爲正成長。展望2025年,全球通訊產業將持續成長6.8%,達2.76兆美元。

雖然全球通訊市場需求持續提升,但臺灣因網通設備庫存去化在2024年上半年仍持續,壓抑今年成長動能。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陳佳滎指出,行動終端方面,國際品牌競爭激烈分食自有品牌市佔,加上國內手機ODM訂單下滑,促使國內手機產值呈走低趨勢。整體而言,2024年臺灣通訊產業產值約爲新臺幣1.28兆元,較去年衰退2.4%。預期2024年下半年庫存調整結束後,2025年臺灣通訊產業產值可成長1.2%,達新臺幣1.29兆元。

2024臺灣通訊產業產值雖較去年微幅衰退,但預計經過下半年庫存調整完成後,2025年產值有望成長。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2024/07)

AI-RAN提升網路效能 帶動電信商轉型

AI 助攻百工百業,連帶無線網路的新架構也正在成型。開放網路架構(Open RAN)爲5G時代前期的熱門關鍵議題,然而歷經5年努力,開放架構主張可獲得的低成本和靈活彈性兩大預期效益,仍有許多進步空間。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產業分析師楊玉奇指出,隨着近來AI技術爆發式的演進,生成式AI的出現,促使NVIDIA號召電信業者共組AI-RAN聯盟,國際大型電信商也共組全球電信人工智慧聯盟,帶動RAN AI化趨勢,推動AI與通訊基礎設施融合,使網路通訊設備具有運算分析能力,提升網路效能和營運品質,因應GAI應用情境下的爆發式流量成長和複雜的網路管理需求,也帶動了設備商和電信商AI轉型。

Open RAN雖暫時無法在網路架構上完全實現開放,但虛擬化的基礎仍然深厚,將RAN轉變爲由AI驅動的運算基礎設施幾乎沒有阻礙,電信商也寄望透過提升RAN效能以改善客戶體驗,重振衰退營收。在AI-RAN的概念上,也發展出AI on RAN、AI for RAN、AI and RAN等3種模式,「未來6G完成商用即是AI RAN市場決勝之時。」楊玉奇說。

通感融合高度感知 催生6G新應用

5G技術纔剛逐漸普及,6G發展願景和應用情境已紛紛出爐,其中「通感融合技術」(ISAC),可提供廣域多維感測,以及環境空間訊息之通訊,將催生未來6G應用新場景,爲無人機、人工智慧、延展實境(XR)、數位孿生等相關應用提供感測功能,國際電信聯盟已將ISAC列爲6G主要應用技術之一,有機會成爲新一代行動資訊網路的發展趨勢。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技術副理王韋程指出,ISAC主要優點在於,基地臺已遍佈各地,提供完整的網路覆蓋,因此ISAC可視爲免費的新功能。根據Verified Market 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ISAC技術市場規模達到155億美元,預計到2031年將增長至352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達到11.4%。

近期工研院也與歐盟大型實驗網計劃6G-Sandbox合作,成功在5G基地臺上實現ISAC技術,標誌着臺灣在5G和6G技術應用上的重要突破,可望在全球6G技術競爭中居於關鍵地位,臺灣廠商也會在這波浪潮中受益。

陸海空場域 帶來衛星通訊新商機

2023年全球衛星產業規模爲2,853億美元,年增1.4%,次高的衛星服務次產業中可見寬頻(衛星網路)市場展現高成長性,尤以「政府國防」的成長力道最強勁,而「消費端」市場規模最大且成長動能僅次於「政府國防」,因此衛星網路服務將優先佈局廣大消費固定家戶市場,與穩定利基的政府國防,再擴增到可支援移動載體衛星網路的陸海空佈局。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產業分析師呂珮如指出,衛星網路市場自2020年起低軌分食高軌頻寬市佔的態勢愈發明顯,形成低軌獨創和高軌合作兩大局面。新投入的低軌頻寬星系的衛星營運商,以低軌寬頻巨型資源規劃龐大可商用容量,獨創衛星網路服務的競爭優勢,建議臺廠持續深耕並維繫與衛星服務廠商的關係。

既有高軌營運商則朝向整並多軌資源發展,技術兼具傳統高軌與新興低軌,以及多軌多頻整合需求。有鑑於臺廠不易取得低軌寬頻衛星營運商終端系統整測授權供應,可從多方利害關係者多角經營滲透,甚至從客戶、通路夥伴身分反向影響營運商對設備的決策權。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科技前瞻策略長張淮杞,則從全球衛星應用服務類別中,提出衛星服務的六大市場機會:首先,隨着手機支援衛星通訊,衛星直連裝置(D2D)服務開始逐步串起商業生態系;第二,大廠佈局多軌星系服務,進入航空與海事郵輪市場;第三,未來衛星物聯網應用主軸,以運輸、能源與農業應用爲成長動力;第四,衛星遙測影像服務,以大範圍調查、防救災、國土管理與農業輔助爲主要應用領域;第五,太空永續衛星軌道運行機會來臨;第六,國際Satellite as a Service的業務模式興起,提供客戶發射衛星酬載以及傳送衛星資料之服務。

多元備援方案 打造通訊韌性

全球地緣政治衝突、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日益頻繁,通訊韌性成了各國政府高度重視領域,紛紛投入資源強化基礎設施,並採用多元的通訊備援方案。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楊欣倫指出,「通訊韌性強調多元解決方案,相互支援互補,保持通訊暢通。」低軌衛星寬頻通訊是熱議話題,隨着Starlink、OneWeb進入商業營運,逐漸在多個救災與應用場景中發揮效用,並與同步軌道(GEO)、中軌道(MEO)通訊相互支援,形成更多元的多軌道通訊解決方案,避免受制於特定系統而更具彈性。

而天然災害造成斷垣殘壁、道路破碎崎嶇難以救援,無人機、熱氣球、飛船組成的高空平臺基地臺(HAPS),也肩負救災、巡檢、通訊的功能,異質網路服務整合、網路漫遊等技術成爲強化通訊韌性的一環。此外,結合衛星遙測、通訊與AI的預測模型,可提前規劃防救災措施,並帶動相關的金融保險、精準農業、運輸物流等商機,有助積極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影響。屆時,無所不在的通訊將帶給我們更安全、更便利的智慧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