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慢飛! 支援遲緩兒需多領域共同規畫

很多家長忽略了孩子「發展遲緩」的潛在危機,錯失「早期療育」的契機。(示意圖/於家麒攝)

現今社會中,很多家長會認爲孩子的發展在年幼時比其他人慢是沒關係的,長大之後就會好,也由於在這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忽略了孩子「發展遲緩」的潛在危機,例如在動作上比別人晚翻身、爬行、甚至走路;或是口語詞彙量比同年齡的小孩少了許多,認爲是「大器晚成」、「大隻雞慢啼」,進而錯失「早期療育」的契機。

衛福部金門醫院精神科醫師徐志雲表示,「發展遲緩」指的是6歲以下的兒童,在認知學習、語言溝通表達、粗動作、精細動作、人際互動與情緒發展等方面,與一般同年齡的兒童相比後,有一種或數項發展落後、異常的現象。其常見的狀況有身體病弱、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較差、藥物依賴、社會與情緒行爲發展較爲緩慢、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持續性較差;亦常同時伴隨各種學習障礙、動作發展遲緩等情形。雖然全國設置有52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44家評估醫院,還有各縣市通報轉介中心及個案管理中心,但發展評估及早期療育的資源依然供不應求。

根據醫學報告指出,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某種疾病本身的一個表徵;如:唐氏症或其他染色體異常,兒童可能表現出動作、智能或語言發展遲緩;也有可能是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長教養方式偏差或受虐等。每一個發展遲緩兒童可能存在一個或多個病因,但也有三分之二的發展遲緩兒童病因未明。

徐志雲說,兒童的發展雖然區分爲各種面向,但這些面向彼此常是息息相關。例如自閉症類羣障礙症的孩子,除了核心的社會人際功能異常之外,經常同時還有語言發展遲緩、部分認知功能障礙,甚至動作發展的不協調,因此更需要不同專業人員之間的合作。

徐志雲也指出,從公共政策的制訂來看,醫療、社政、教育領域必須共同規畫,提供家庭支持和資源,尤其資源應該根據家庭優勢與弱勢能力衡量,而非齊頭式分配。早期療育資源政策也要顧及城鄉差距,例如有些區域醫療稀缺、有些縣市幅員遼闊、有些偏鄉離島特教人才招募不易,都是早療政策應該權衡的因素。

據瞭解,目前國內也有許多民間團體致力於「早療」,其中臺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就是一個由跨領域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體,強調以家庭爲中心的早期療育,希望能協助有發展障礙的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除了舉辦發展障礙的學術、教育與倡議活動,也辦理培力課程,提供專業人員及民衆有關發展障礙的服務。

徐志雲最後舉非洲俗諺說,「養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這在發展遲緩的孩子身上尤其貼切,唯有早療工作者認識不同家庭的需求,才能提供符合現代社會的資源,一起協助「慢飛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