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預算編列常態化 張其祿批政府大撒幣討好民衆

民衆黨立委張其祿。(報系資料照)

蔡政府近年來對外聲稱,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歲入平衡,實際上,卻是改採特別預算方式編列預算,例如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新式戰機採購案、疫情紓困振興等,特別預算平均每年一次,且幾乎年年執行。對此,民衆黨立委張其祿表示,特別預算常態化,尤其是預算審議及監督過程草率,甚至成爲行政單位的空白授權,疫情後的財政缺口,是政府必須嚴肅面對並解決的課題。

依據監察院2020年4月調查報告顯示,在預算法1998年修正後,21年來已辦理了27次特別次特別預算,平均每年一次以上,且幾乎年年執行,甚至一年多達四次。而自蔡總統上任以來,第一任的前瞻建設八年計劃,至第二任在一年半內四度追加紓困振興方案,其預算規模都達8000多億元。

因應疫情衝擊,政府先後四度編列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經立法院審議後,已編列6300億元。若再並計前瞻基礎建設、新式戰機採購等特別預算後,粗估2020年底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約爲5兆7591億元,佔前3年度名目GDP年度平均數31.3%,距舉債上限40.6%規定尚餘9.3個百分點,可舉債額度約1.7兆元,不過,政府債務卻有日益惡化及擴大之趨勢。

對於行政院規畫將發放振興五倍券,張其祿批評,防疫及紓困鎮並非政府的空白支票,相關特別預算應遵守財政紀律,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尤其是齊頭式發放振興券,資源錯置於不需要紓困的富者身上,又因爲金額有限,讓發振興券或現金的經濟效果接近,呼籲政府宜懸崖勒馬,儘速修正當前的振興五倍券計劃,改採排富後普發現金。

張其祿強調,政府預算及財政的規畫應理性客觀,以免導致政府財政工具的扭曲及偏差,更不是讓政府可以透過特別預算編列,規避正常預算監督程序,成爲討好選民的大撒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