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樂居村

昆明樂居村一瞥

在雲南昆明近郊的鳳凰山麓,隱藏着一個古老的村落——樂居村。

那是一次不經意的郊遊,我來到樂居村。一塊高大顯眼的石碑立於村口的小橋邊。石碑上赫然撰書:西北逶迤,有樂居一隅,山巒不在巍峨,形似弓背,直射天狼。於此,仰可攬麗日明月,絕地通天;俯可得龍潭碧水,幽邃弘遠。背依嶺崗,蒼翠蓊鬱;前迎田疇,春綠秋金。絕勝矣!

沿着狹窄的小巷拾級而上,一幢幢古樸典雅、別具一格的院落呈現在了眼前。一個偏僻、閉塞的山野之地,居然會有這樣一處所在,那份別緻與尊貴,那份厚重與脫俗,與周邊的村落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我無法按捺內心的不解與好奇,無奈時間倉促,只好匆匆作別。

最近,我再次探訪了這個神秘的村落。

這是一個有着600多年曆史的彝族村落。它背西向東,依山而就,鶴立雞羣般雄居一方。全村146戶人家,層層疊疊,錯落有序,村子周圍古樹參天,泉水環流,遠遠望去,猶如鑲嵌在青山綠水間一顆閃亮的明珠,特別耀眼。這次探訪,正是春花爛漫時,樂居村彷彿成了花的世界。走進千畝梨園,大片大片的梨花潔白如雪,鋪滿山崗。漫步其中,春風輕拂,團團簇簇的花枝在頭頂搖曳,你才體會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境,是怎樣的一種震撼!放眼望去,那些桃花、杜鵑、馬櫻、山茶以及各種叫不出名來的山花,萬紫千紅,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熠熠閃爍。這一切,映襯着已經醒來了的山水田園,讓我真真切切看到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客觀地講,在中國衆多的鄉村,像這樣的自然美景也並不少見,然而樂居村與衆不同之處,還在於它獨特的建築風格,那就是被專家稱之爲“一顆印”的民居建築。

何謂“一顆印”?簡言之,就是像古代的印章那樣呈四方形狀的院落。它兼有彝、漢兩種民居元素而自成一體,密而聚四合之氣,敞而得八方馨風,無論從審美角度,還是實用角度看,都代表着那個時期滇池之濱民族民居建築形式的最高水準,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漢彝合璧古建村落,在少數民族建築發展史上有着較高的典藏和研究價值。

隨着城市化進程加速,原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紛紛離開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宅,這裡則成了“空心村”,任由風雨侵蝕,日漸破敗下來。

2008年,昆明古彝村開發有限公司發現了這一古老村落,決定籌資進行搶救性開發,按“修舊如舊、活化傳承”的原則,重新打造還原。目前,整村開發率已超過80%,全村已呈現出了民俗、客棧、酒莊、茶莊、飯莊、麪包屋、藏酒屋、特色小吃、陶藝坊、刺繡屋、民族醫藥、民族曲藝館、空靈瑜伽、非遺傳承街、作家和畫家工作室等20多種業態。這一瀕臨消失的古老村落得以復活,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如今,樂居村已成爲雲南省和昆明市歷史文化名村重點保護單位,並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當你細細品味樂居村時,才發現這裡有着一種你想象不到的文化根基。在村子附近行走,舊時的牌坊、碑記、古訓、民約隨處可見。在樂居村,古來就有尊崇文化、鼓勵讀書的良好風尚,家家都有書香氣,人人都是讀書人。他們懂仁愛、知理義、講平等,時至今日,仍保持着行善積德、尊老敬賢、幫貧濟困、路不拾遺的古樸民風。

走進村旁那座古樹掩映、樓臺幽深的“樂居民族文化園”,展廳內那些實物、圖片、文字,向人們述說着樂居人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老撾前副總理宋沙瓦·凌沙瓦等多國政要先後到這裡考察交流,對樂居村深厚的文化底蘊讚歎不已。

“文化就是樂居村的根和魂”,這是昆明古彝村開發有限公司營銷總監曹昆光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數百年來,樂居人始終堅守着、傳承着、發展着自己那獨特的傳統文化。2018年底,大樂溪谷國際寫作營在樂居村正式啓動。中國詩人與來自印度和阿爾及利亞的詩人們歡聚在農家小院,就詩歌創作問題展開研討交流,間或步行上山,尋味着爲中國古代詩人所習以爲常的林泉野趣。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樂居古彝村已進入國際視野,這對推動樂居村融入世界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樂居”源於彝語“洛吉”的諧音,意爲石山腳下的村莊。樂居者,安居樂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