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洋碳匯、垃圾分類等應用場景 廈門出臺辦法加快構建碳普惠體系

人民網廈門9月19日電 (記者張萌)“明確碳普惠工作的運行規則和流程,規範參與主體權力、責任和義務,爲碳普惠體系的運行提供政策依據與保障”“將探索將海洋碳匯、垃圾分類等具有廈門特色的應用場景納入碳普惠體系”……19日,廈門市生態環境局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近日出臺實施的《廈門市碳普惠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相關情況。

據瞭解,碳普惠是指針對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或個人的減碳行爲,基於碳普惠方法學進行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並運用商業激勵、政策支持、市場交易等方式,推動建立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勵機制。碳普惠機制的核心是減排者受益,主要是通過對減碳行爲進行“量化”,並以此爲基礎給予相應激勵,從而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普惠全民”的碳普惠體系。

今年5月,廈門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廈門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爲該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奠定基礎。此次出臺《管理辦法》旨在進一步規範廈門市碳普惠體系的建設運行和監督管理,推動各界積極參與碳普惠行動,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發佈會介紹,《管理辦法》包括基本原則、方法學管理、場景管理、減排量管理、碳普惠交易管理、監督激勵等7個部分內容,詳細規劃了廈門市碳普惠體系的管理流程。“通過方法學、場景、減排量和碳普惠交易管理,明確碳普惠減排量的管理運營規則,確保碳減排量‘可記錄、可衡量、有收益、被認同’,從而保障碳普惠體系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廈門市積極探索碳普惠場景應用,形成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的場景創建經驗,在推廣碳普惠機制方面優勢明顯。如:2021年,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和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探索自願減排碳匯交易。目前,該平臺海洋碳匯交易量達17萬噸,佔全國藍碳市場一半以上,農業碳匯交易量達28萬噸;與省內外多個地區檢察院、法院合作,創新“生態司法+藍碳交易”;年初,完成全國首宗垃圾分類碳減排量交易,正式開啓“以綠色交易促進社區垃圾分類”的新模式。當前,廈門生態環境部門正積極探索建立碳普惠管理平臺,助力形成可持續的碳普惠生態圈。

“依託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帶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節能降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簡約適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實際行動進一步豐富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內涵。”廈門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在發佈會上表示,除了綠色出行等較爲廣泛流行的碳普惠場景外,還將繼續探索將海洋碳匯、垃圾分類等具有廈門特色的應用場景納入碳普惠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爲深化拓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貢獻綠色普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