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沿近海漁獲40年內減半 水試所放流高經濟魚苗搶救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成功培育出黑䱛(圖)、密點少棘胡椒鯛、星雞魚等高經濟魚種,並於14日在小琉球海域放流2萬3500尾魚苗,盼藉此促進漁業永續利用與發展。(謝佳潾攝)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成功培育出黑䱛、密點少棘胡椒鯛(圖)、星雞魚等高經濟魚種,並於14日在小琉球海域放流2萬3500尾魚苗,盼藉此促進漁業永續利用與發展。(謝佳潾攝)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成功培育出黑䱛、密點少棘胡椒鯛、星雞魚(圖)等高經濟魚種,並於14日在小琉球海域放流2萬3500尾魚苗,盼藉此促進漁業永續利用與發展。(謝佳潾攝)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成功培育出黑䱛、密點少棘胡椒鯛、星雞魚等高經濟魚種,並於14日在小琉球海域放流2萬3500尾魚苗,盼藉此促進漁業永續利用與發展。(謝佳潾攝)
近40年來,臺灣沿近海漁業資源從30多萬公噸減至剩15至18公噸,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有鑑於此,積極展開資源增裕計劃,成功培育出黑䱛、密點少棘胡椒鯛、星雞魚等高經濟魚種,並於14日在小琉球海域放流2萬3500尾魚苗,盼藉此促進漁業永續利用與發展。
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指出,據統計,1970至1980年代,臺灣沿近海的漁業資源量有30多萬公噸,但現在只剩下15至18公噸,約減少一半,但這不是漁民無節制濫捕撈所致,而是因爲全球人口數都在增加,目前平均每年都增加8000萬至1億的人口數,所需的資源也相對增加,爲此,資源增裕計劃顯得相當重要。
水產試驗所長張錦宜指出,近年確實愈來愈多漁民反映在沿近海很難抓到高經濟魚種,爲此,2年前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東港生技研究中心及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盼藉由人工繁殖、魚苗培育等技術,解決沿近海漁業資源量下滑的窘境。
張錦宜說,這次的增裕計劃有別以往,主要對象是黑䱛、密點少棘胡椒鯛、星雞魚等高經濟魚種,而漁民起初聽到水試所要人工繁殖黑䱛時都不太相信,因爲黑䱛是生活在200公尺深的海底,連要活魚上鉤都很難,何況是人工繁殖,但水試所成功了。
張錦宜介紹道,黑䱛(Atrobucca nibe),俗名黑口、黑加網,最大體長可達45公分,因捕獲活魚不易,所以新鮮又品相良好的大型個體,在東港及小琉球每公斤可賣近千元,據統計,1970至1990年間,全國漁獲量約3000至4000公噸,但2000年後則低於500噸,所幸水試所去年完成人工繁殖及培育出全球首例魚苗,今年更育成超過2000尾5至7公分的大型魚苗,能在小琉球附近海域擴大放流效益。
而密點少棘胡椒鯛(Diagramma pictum)俗名加志,張錦宜說,它棲息於沿岸礁石區,幼魚出現於海藻牀,分佈於臺灣南、北部及澎湖與小琉球,爲重要的經濟性食用魚、遊釣及觀賞魚種,魚價約每公斤約300至400元間,水試所首度完成建立野生魚只培育成種魚、並在人工環境產卵的技術,未來可穩定生產魚苗做爲增裕資源所用。
至於星雞魚(Pomadasys kaakan),俗名石鱸,張錦宜說,它棲息於臺灣西部與北部砂泥底質的沿岸及河口,水試所掌握該魚種的生殖期及產卵體型,今年成功培育出魚苗,根據水試所培育經驗,培育約10個月即可達上市體型,即約500至600克,魚價每公斤達150至350元。
小琉球海域放流黑䱛2寸苗約2000尾、密點少棘胡椒鯛1寸苗約1500尾及星雞魚1寸苗約2萬尾,期待資源迴歸海域後能生生不息,促進漁業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