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臺語」惹議 多名學者舉牌「無參詳、無民主」抗議
文化部今舉行2024國家語言發展會議-臺灣台語北區論壇,場外卻有民衆手舉「語言平權」抗議。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今舉行2024國家語言發展會議-臺灣台語北區論壇,文化部長李遠親自出席。近日文化部擬改「臺灣台語」風波惹議,今會議場外也見央大客家學院榮譽教授羅肇錦、臺大中文系退休教授樑榮茂與60多名客家鄉親到場手舉「語言平權」、「無參詳、無民主」抗議。
而針對客家鄉親至會議外抗議一事,客家委員會表示尊重各族羣對於自己及他族羣所使用語言之稱呼,此外,客委會也與文化部達成共識,今年度國家語言發展會議將加開北、中、南、東分區論壇,對包含客語在內的國家語言有更廣泛的討論,希望傾聽各界意見,有更多的參與及討論,展現臺灣民主價值。
客委會說明,根據文化部2020年調查,目前國家語言共7類計28種口語名稱,各種語言名稱由於「歷史沿革」、「語言使用者習慣」等因素而衍生多樣的名稱,且皆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其中「Holo話」名稱包含臺語、臺語、臺灣話、河洛話、福佬話、學佬話、閩南語、臺灣閩南語、臺灣台語等9種。現階段客家仍以傳統稱呼「Holo話」指稱閩南語爲最普遍,客委會尊重其他族羣自稱及使用母語的權利,亦希望他人平等尊重客家族羣使用母語稱呼其他語言之權利。客委會呼籲,臺灣之所以成爲民主自由的國家,是我們多數尊重少數的聲音、少數理解多數的想法,有對話與溝通,共同展現臺灣珍貴的多元包容。
客委會表示,依「國家語言發展法」第3條,國家語言爲臺灣各固有族羣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客語及原住民族語言也都是國家語言。各國家語言都是臺灣人使用的語言,也都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
客委會最後也聲明,現階段除華語外,各國家語言目前都面臨傳承的危機,文化部依國家語言發展法召開國家語言發展會議,目的是就面臨傳承危機國家語言的傳承、發展現況、復振措施及相關推動方案事項予以研議討論,客委會期待各界能將會議焦點回歸到國家語言的傳承危機,整合各族羣的力量,共同推動本土語言的復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