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一位臺灣青年的北京看房記

(圖/作者提供)

在北京看完房後,我更愛我媽了。

1

在北京多年,身邊大陸同事或路人甲總有兩個愛好:第一個是,看見個快樂蹦噠的單身人士,總得湊過去嘴碎個兩句:「啥時結婚啊/快嫁了吧/早點把終身大事辦了吧」。

奇怪,佛祖/菩薩/耶穌基督,都沒跟我說過結婚會上天堂啊。

還有一個愛好,就是買房。網路小說和影視劇裡都很愛強調「男/女主角三十歲了還住出租房」,這到底有啥啊!臺灣四十歲男女租房住的太正常了!

研究生畢業那會兒就有不少同學磨刀霍霍預備買房,步入職場這些年就更多了。有好多年,類似以下這樣的對話,總會在我待的職場中重複發生。

對話一

同事:還是你們臺灣人好,活得很輕鬆。你看臺灣同事都看起來好年輕!

我:你如果不買房,也會很輕鬆,臉上皺褶少一半。

同事:不買房小孩不能上學啊!

我:喔,那些看着年輕的臺灣人都不生小孩。

對話二

同事:臺灣沒有戶口問題,所以不懂爲什麼大陸人都要在北京買房。北京各區差異又有,很多人都是爲了小孩學區才這麼辛苦。

我:臺灣也有學區概念,但大家對學區房怨念也沒那麼重。你看臺灣同事那個誰誰誰、還有誰誰誰,都結婚了,不也是隨便租房住嗎?

同事:所以臺灣人輕鬆啊!在北京的外地人爲了小孩上學問題很辛苦。

我:臺灣同事那個誰誰誰、還有誰誰誰,都結婚了,你看他們生小孩了嗎?

對話三

我:我不想買房欸,反正付二十年房租,退休回臺灣老家躺着。

同事:臺灣人真好,有退路。

我:你沒退路,你沒老家?

同事:我小孩在這裡上學啊!還有老人要養!當初北京買房家裡都快掏空了。

我:(大炸毛)你不是沒退路,你是想要小孩,還想要小孩在北京上學,最好還是可以的學區!不是臺灣人好,是我們只想過好自己的生活,照顧好自己、不拖累父母就好!沒想要其他這麼多!

這套對話老是反覆出現,每次有大陸同事開始哀嘆「還是臺灣人好」都氣死我了。你們以爲臺灣每年蟬聯世界前三低的生育率怎麼來的!!

不論如何,跟我這一代吃喝玩樂的臺灣人不同,跟我同年齡的大陸人,許多難擺脫結婚生子和爲子買房這兩大執念。

自然,也會有深諳經濟的小夥伴勸我,郭同學你現在都中年了,別裝年輕人啦,幫房東還房貸,不如跟家裡借首付買一套——這些小夥伴中包含我媽。

我家太后前幾年瘋狂地跟我灌輸買房才保值的概念,但我認爲成年的孩子跟家裡拿一大筆錢總是不好,萬一哪天吵架,父母一句「你當初買房的錢還是我給的」,得多傷感情?

我跟太后鄭重地說,「雖說孩子都是來討債的,但爲了避免日後上演一家人爲錢感情破裂的鬧劇,我還是採取租房這種能獨立負擔的活法吧。」(太后:我纔不會這樣、我怎會這樣、你別污衊我……)

很有意思的是,我身邊臺灣朋友多數支持我的決定,認爲跟家裡拿這麼一大筆錢買房不必要,那是父母的積蓄。而身邊大陸朋友大多看我一眼,眼神裡有「家裡能買就買啊,你這孩子就是不懂事,老了你就後悔」的嘆息。

不論如何,在鋪墊了這一千字之後,某一天,不知道是不是疫情影響下房價確實「划算」了、還是我真的長大了,我跟太后鄭重宣佈:我在看房子。請家裡準備好首付!我能出裝修錢喔!

太后:好好反思,你這幾年錢都給我花去哪了……

2

作爲一個在北京十年的成熟臺灣北漂,自然是有一定人緣的。所以在我宣佈要買房之後,幾位熟悉的臺灣朋友,不論是打工仔、創業家、還是有房者,都潑了我冷水。

打工仔朋友:我身邊除了跟大陸人結婚,被對像逼着買的,沒有臺灣人想不開自己買房的欸。

創業家朋友:我認識的臺商有想買的,但據說很多銀行不放貸給臺灣人喔。我自己也去銀行諮詢過,確實不好辦。

有房的朋友:你看我買房也是買在這種小城市,首付也就付了XX萬,當初辦貸款時也跟銀行掰扯、還拜託當地誰誰誰幫忙解決。你要買北京的房?沒必要吧?首付得出多少啊?貸款能下來嗎?你找個北京有房的嫁了都行啊。

創業家朋友:恩,我認識這麼多臺灣人,銀行貸款能貸下來的好像……

然後我去諮詢了房仲。

房仲:一定可以的,臺灣人怎麼不可以呢?(轉頭去問同事)

(十分鐘後)房仲:恩,我們也沒有什麼臺灣客戶的經驗,後續幫你問問銀行。不過,沒事的姐,依您現在的收入,可能也貸不了太多錢。

我:……謝謝您:)

3

就這樣,在一幫臺灣朋友「你確定嗎」的懷疑、與大陸朋友「你終於長大了」的欣慰之中,一位33歲的臺灣青年踏上了看房之旅。

一開始我開出條件:三百萬內,房子不能太舊、屋子不能太破、附近必須有地鐵、啥學區都不必考量。

我擺出了「我很好說話啦」的態度,仲介大哥或許也以爲碰上個超級好客人。一開始看的房子是位於不那麼好的地段,但上班還行、離市中心距離也可忍受,2008年的房子,小區狀況和屋況俱佳。

看房時我已經幻想着阿竹在裡面奔跑跳躍、而我在陽臺搖椅上喝咖啡的情景。噢,超出預算了,得跟太后和太上皇多要借點錢。

結果轉頭一查,這套房子如果租,也就4500以內搞定。以我這種退休後會光速滾離北京、搬去東南亞或某歐洲小國的外地人來說,租個二十多年,也遠遠用不了這麼多錢啊!

腦子繼續飛速思索,到時我回臺灣養老,這套房子租能租到多少?賣又能賣到多少呢?划算嗎?說不定還貶值了?就算不貶值,但應該也不會賺太多?爸媽的錢放銀行也有利息啊,再說跟老人家拿這麼多錢好嗎……

還沒想清楚,大陸朋友就敲我腦袋,你傻啊,那地段不好,你這預算不如去買市裡的一室一廳,好歹地段好!想想也是,買房嘛,必須多看。

於是在某個週末,在北京有點冷又不太冷的深秋陰天,仲介大哥騎着電動摩托帶着我,開始了三環看房之旅。

但這一次,把我想買房的慾望降低了百分之八十。

對於市區的「老破小」,我有一個堅定的鐵則:阿竹十斤,貓砂一箱二十斤,所以必須有電梯。

但就算是電梯房,北京市區的樓房往往有一個共通,就是許多外觀看上去都行,但一進去樓道,斑駁脫落小廣告,外加一臺陰森老舊的電梯。

租房時不會多挑剔,但買房父母出錢一大筆,屋況如此就忍不住在口罩裡嘆氣。

「這是九幾年的老房子,都這樣的。」中介發現我眉毛有點抽動。

「我臺灣家也是九幾年的老房子啊……還是很乾淨,電梯也維護得很新。」話講完我就覺得不太好,但、但、但……但真的無法不這麼想!

樓道堆滿了雜物,我把「你看看這小區的物業怎麼不管管,如果火災這樣很危險知不知道」吞下去。在北京郊區住了好多年了,因爲是郊區大多新樓房,乾淨又秩序,平時自嘲鄉下人,但這會兒才感受到鄉下的香。

等仲介用鑰匙把房門打開,我走進屋子的那一刻,才感受到真正的震撼。

作爲一個雖然北漂十年,但始終沒有在三環租過房的鄉村民衆,我以爲,房子的格局,大概都是這樣的:

(作者提供)

但是市區的許多老房子,格局是這樣的:

(作者提供)

(爲了怕你們看不懂我鬼斧神工的畫作,補充說明:一進去就是號稱客廳的一張小飯桌,飯桌貼着牆壁,旁邊是一條小走廊,走廊盡頭有個小廚房,右手邊是房間。除了房間之外,沒有空間容納以後可能會更胖的阿竹。)

「我從小到大住的房子,包括昔日跟人合租的老公寓,都是一進門就有客廳!必須有個客廳啊!」我像個嬌氣的小姐一樣脫口而出。

房仲大哥:老房很多這樣子。來來來你看看這廁所,挺大的吧?

我:這叫大?

房仲大哥:哎呀以市區而言嘛。我懂您的心情啦,有好多客戶都是住北京郊區的,住大房子習慣了,看到市區的房子都會有心理落差。但沒辦法,爲了孩子上學,還會賣掉郊區的大房子,買個市區的老破小。沒辦法。

看了三個小時的房子。有準備生小孩,所以賣房換房的夫妻;有急着給小孩換學區,而把房子降價出售(賠了幾十萬)的夫妻;有一家三口加上婆婆住在同一房間的小家庭。

房仲問,如何,有哪套覺得不錯?我覺得有一套可以,格局不錯,符合你的需求,重新裝修就可以。樓道是很舊,但正在翻新。

我仰頭看着冷冷的陰天。跟仲介大哥感嘆:「原來,這就是大家急於踏入的婚姻生活啊……」

那天回到家,我打給太后。

看完房後,我真切感恩自己的原生家庭,感恩父母給予我的生活環境,感恩現在自己的生活——雖然我知道,住在三環老破小的家庭都比我有錢,且人家以後兒孫滿堂、我則孤獨終老。

但在看完房之後,我真誠感謝父母給予的一切。

我跟太后手舞足蹈、滔滔不絕描述了北京市區房子的性價比有多低:這麼破這麼小還敢賣這種價格、這價格在我們新北市可以買到多好的房子、房子這麼小還得擠這麼些人、還要掏空六個錢包,大陸同胞又是何苦。

「不然,在北京買房就算了,把現金留下來以後給我吧。」臺灣啃老族表示。

「你也可以去找個能在北京買房的老公啊。」太后冷靜地說。

「不必,靠老公不如靠你,你永遠不會跟我打離婚官司。」

(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