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核武計劃泄漏美國 CNN訪張憲義:都是中國人 問心無愧、沒有背叛

1988年棄職逃到美國的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左),2017年以網路視訊方式,對國內現身說法。(中央社)

前中科院核能研究所上校副所長張憲義,因爲把臺灣秘密發展核武的計劃,泄漏給美國,美國施壓臺灣,導致中科院核武計劃喊停。張憲義也於1988年1月12日(即蔣經國去世前一天),舉家逃往美國,低調生活且拒絕與外界聯繫。CNN於3月1日訪問到現年81歲、居住於美國愛達荷州的張憲義。張憲義堅持,「我不想與中國大陸發生任何衝突,我相信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做這件事是問心無愧的,沒有背叛——至少對我自己沒有。」

張憲義於1963年至1967年就讀中正理工學院,畢業後任職中山科學院籌備處。1969年赴美留學,獲田納西大學核子工程博士,1976年返臺,加入中科院核能研究所核能工程組。1984年升任上校副所長。

1988年1月12日(即蔣經國去世前一天),張憲義舉家逃往美國。郝柏村在《八年參謀總長日記》1988年1月17日條目上寫道:「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全家叛逃美國,必然爲CIA所運用,將和盤托出核研所繼續研究的動態。保有核子彈發展能力但不製造核子武器爲我國政策,今日指示葉昌桐以對國家傷害最小方式處理。」

1月20日的日記說:「丁大衛(時任美國在臺協會主席)下午來見,單獨與餘談話,乃爲張憲義叛逃後告知美方,核能研究所繼續研發核子彈情形,丁氏轉達美國強烈要求,核能研究所須徹底拆除與核彈發展有關設施,核子反應爐(TRR)須提取重水不得再再開爐……他並提示美偵察衛星的照相,甚至說在九鵬有小型核爆。」

郝柏村說,丁大衛要求臺灣徹底拆除與發展核武有關的設施,毫無談判餘地。而雷根指示丁大衛,必須在一週內讓臺灣簽字,「不然你不必回來」,李登輝只好簽字。

根據CNN於3月1日的報導,張憲義仍然認爲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現年81歲的張憲義說:「我決定向中央情報局提供資訊,因爲我認爲這對臺灣人民有好處。中國和臺灣之間有政治鬥爭,但開發任何致命武器對我來說都是胡說八道。」

CNN寫道,北京使臺灣的軍事實力相形見絀,國防開支增加了約13倍。一些人認爲,如果臺灣成功地獲得了核武器,它可能會成爲最終的威懾力量——與烏克蘭類似,如果基輔保留其蘇聯時代的核武庫而不是放棄,俄羅斯可能不會入侵烏克蘭。

至於張憲義的評價,有認爲「他是個叛徒」,因爲這些武器「將被視爲與北京談判以獲得更好外交結果的有用工具」。但也有不同意見,例如使用精確彈藥可以實現與戰術核武類似的目的。

CNN報導稱,1987年,也就是核計劃被關閉的前一年,張忠謀創立臺積電,爲蘋果(Apple)和輝達(Nvidia)在內的科技公司生產世界上90%的超先進半導體晶片。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重要作用足以阻止中國大陸發動入侵,形成所謂的「矽盾」。

1978年上臺的中國大陸領導人鄧小平警告說,如果臺灣獲得核武器,中國大陸將以武力迴應。「我認爲他們很認真」,張憲義補充道,「我相信這一點」,「我不想與中國大陸發生任何衝突,使用任何致命的化學或核武器,對我來說都是無稽之談。我相信我們都是中國人,這沒有道理。」

張憲義強調,「也許這對臺灣人民有好處。至少(我們)沒有以這種方式激怒中國大陸,對臺灣發動侵略戰爭」,「我做這件事是問心無愧的,沒有背叛——至少對我自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