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大學博物館何處尋

博物館具有儲藏、研究、展示與教育的功能,所衍生的溝通,實證、資訊與悠閒的能量均是社會發展的重心。根據國際博物館聯合會(ICOM)的宗旨,在於發展社會、服務社會,而美國博物館協會(AAM)亦均以增進知識、服務大衆爲目標,以及國際間對博物館事業的重視,都說明了博物館是國家發展,造福人羣的組織。

一個國家是否強盛,與教育機構同時並重的博物館數量與品質是否達到相當的水準有關。諸如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數百年來一直在發展博物館事業,從個人或皇室的收藏,到公衆的設立,都有很明確的理想在運作,包括因戰爭被偷走的文物或非法買賣的收藏品,也是視爲該國文化與擁有的智慧財產權。在接收與開掘的過程,保護文物被視爲國家的寶藏與價值的種種限定,都列在博物館事業當中。

如此說來,我們可以檢視先進國家的博物館,甚至是類博物館開發與營運,絕對是使該國國勢強盛的原因,其所造成的社會發展,遠超過一般性的經濟成長,諸如貿易、工業、國防、民生等實業固然是民生所需,但要有再進一步的文明生活非得在文化傳遞、精神滿足、生命價值多些肯定,甚至是日新月新的工作,這也是一般庶民生活所強調的深層而有意義的生態。

博物館既然能保有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要求,就得有充分的認識與準備。當一個館務分門別類提供給大衆參訪的資源時,這些展現的文物品,除了具備藝術學的概念外,更要注意到它的真實與美感。

真實涉及到專業的層次,包括文獻、考古、檢測、保存等印證歷史的真相,可以啓發人類求知的慾望,併產生更深更廣的學理與印證;美感則包括髮掘真相的喜悅,以及巧得天趣的編輯與設計,促使文物品的時空位置得到紓解。當然有關空間擺設、物件的聯結,有如電影一幕幕地呈現在觀衆眼前,甚至提供更明確的問題與觀衆互動,讓參觀者參與主題論述的作爲等,都是引人入勝的課題。

引人入勝不是虛妄,而是追求真相,雖然不全是真理,但都是知識再起的力量,亦即是學理學術的真切,在於博物館設立的重要憑藉。物件或文件在層層探求的要求下,不論是自然科技或人文學理,包括物理、化學或人類學、社會學都可從時空互異的角色審視。它的目的便是教育與學習了,也是本文所要強調的大學博物館的功能與張力。

衆所周知,近300年來,博物館的興起原本是由私人收藏開始,爲了衆樂樂而不只是獨樂樂,或也有來自骨董收藏而公開嘉惠大衆的善心人士,爲自己服務社會、發達社會而努力。例如在美國華盛頓DC的史密桑尼機構,就是由史密桑尼先生所主張捐款興建10餘個博物館與20幾個研究中心,造福人類的理想,進而接納各個層次的研究人員,使學術深入真切,啓發人們的知識與智慧,如此作爲,包括國際間的有識之志,承繼爲人類幸福的博物館設置,捐款捐館,成就了超越宗教信仰的積極作爲。

進而明確瞭解大學博物館的功用,亦來自博物館文化教育的張力。例如英國牛津大學的博物館舉世聞名,或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的博物館,都早於大學的成立。換言之,因博物館的教育深度,已在專業上追求卓越,更引發學習者的興趣,所加諸的學術深度與意義更臻於一般大學教育。

基於此,當我們發現第一流的大學都有很精彩的大學博物館,哈佛大學有10來個著名的博物館,而柏克萊大學的藝術博物館,以及芝加哥藝術學院的芝加哥美術館等第一流的大學都重視大學博物館的發展,其成就往往超過一般公設博物館,學術研究的功力也有得到諾貝爾獎的深度。

當我們的大學都在爭取國際排名時,卻忽視大學博物館的成立,即使有從善如流的大學設立博物館,仍然是聊表一格,沒能設立較好的營運制度。像臺灣這樣的大學教育是否還能要求排名的精進呢?

(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