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中國軟實力正一步步被世界看見

參考消息網4月23日報道 臺灣《旺報》網站4月22日發表題爲《崛起中的中國軟實力》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吸引力、信服力和影響力,包括文化、價值觀、生活樣貌、外交政策等。近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穩居全球第二,軍力同步大幅躍升,公認硬實力強勁,但軟實力認同度不高,西方國家甚至充斥反華氛圍。

外界總以“戰狼”概括中國的外交風格。確實,中國在維護國家利益上有其鬥爭的一面,但反戰促和的形象亦很鮮明。從斡旋調停緬甸局勢、促成沙伊和解,到在烏克蘭危機中的穿梭外交,中國在複雜局面中不偏頗的調和方式有利於取信各方,從而爲和解建立基礎。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雖然面臨西方競爭以及輿論質疑等多重阻礙因素,但去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仍有15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得到認可。

文化層面,兩岸同屬的中華文化,本就軟實力資源豐厚。《道德經》被譯成多國文字,老子“道法自然”“無爲而治”的哲學理念,在世界各地擁有衆多“粉絲”,近年還誕生了全球老學。《孫子兵法》也是全球多所軍校必讀書籍。

近十年來,中國文化軟實力更多地被世界看見價值。作家劉慈欣的小說《三體》,近日被美國奈飛公司(Netflix)改編成電視劇上線,佔據全球收視榜首位置。此前,《流浪地球》系列電影在北美院線上映後,也讓不少西方觀衆讚歎。去年底,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春節確定爲聯合國假日,亦從一個側面表明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提升。

經濟實力既是硬實力,也是軟實力的支撐。從外貿“老三樣”(服裝、傢俱、家電)到“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光伏產品),世界對中國製造的印象,已從“物美價廉”轉化爲“科技創新”,中國製造助推全球綠色轉型和科技進步,中國形象與口碑正在重塑。

不過,由於長期以來東西方文化差異,以及西方媒體輿論形塑的刻板印象,全球傳播“西強東弱”,西方媒體仍掌握主流話語權,中國媒體雖然增加了多語種對外傳播,但其有別於西方政治體制,在跨文化闡釋上存在諸多鴻溝,尚難讓外界理解、接受中國政治運作的過程和特點。整體而言中國媒體的全球影響力、公信力還有待提高。

在東西方文化差異方面,例如“龍”在西方代表“惡”,而傳統中國正是以龍爲圖騰,中國力求將“中國龍”的英文翻譯從“dragon”正名爲“loong”,就是不希望引發對中國形象的負面聯想。除了龍圖騰之外,另一個聯想到中國形象的物種——大熊貓,則以圓滾滾的可愛形象,被世界各地民衆所喜愛。

中國熊貓外交行之有年,旅居海外的許多大熊貓已成爲網絡明星,包括在2022年送往卡塔爾的“四海”和“京京”,住在面積超大的豪華熊貓館,酋長般的待遇令人讚歎;而有着“財閥家的小公主”之稱的“福寶”,日前被送回中國時,大量韓國粉絲冒雨前往送行。

可愛熊貓背後傳遞的訊息是:中國有經濟實力照顧動物,有技術繁育珍稀物種,有感情善待每一個生命。正如《功夫熊貓》一樣,既柔軟又強大的熊貓阿寶,有着一顆熱愛和平的心。

就國家而言,信服是信任、服從,只有硬實力不足以讓人信服,中國的軟實力正一步步被世界看見,持續發展經濟,國民安居樂業,用實際行動告訴國際社會,中國國力強盛,有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更有堅守世界和平的信念。相信未來的中國,好感度會逐步提升,也足以讓其他國家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