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峽谷 封園的省思和建議
四月三日花蓮大地震已滿月,花蓮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太魯閣國家公園,因交通和遊憩服務設施遭受巨大破壞,已宣佈無限期封園。何時能開園?有賴我們能否吸取震災經驗,深刻了解並敬畏太魯閣峽谷的自然本質,以及就遊客安全整合管理及生態防減災教育做足準備。
在峽谷自然本質方面:二○○三年美國地質學會選擇在最能反映「構造、氣候和地景變遷」主題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舉辦年會。「構造」指板塊構造作用形成快速擡升的年輕山脈,「氣候」指颱風豪雨等極端天氣加速河流、山崩等地表劇烈侵蝕,兩者交互作用形成快速「地景變遷」的太魯閣峽谷。
二○○八年筆者一項太魯閣國家公園「世界遺產價值評估」研究,也認取上述板塊構造作用等「科學價值」,再加上壯麗峽谷的「景觀美質」,做爲太魯閣峽谷在全球出類拔萃的兩項世界自然遺產價值。然而,這兩項世界遺產價值如何兼顧?成爲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的難題:遊客樂於徜徉在太魯閣,對於「山上升、水下切」所造成峽谷地景劇烈變遷的科學事實,認識不足且缺乏警覺。未來宜加強遊客災害風險教育和解說,讓公衆瞭解安全風險;壯麗景觀來自地殼變動和極端氣候,人力無法改變。
在遊客安全整合管理方面:依據臺大地理學系退休教授張石角的研究,可採三種策略降低風險:管理(如適時封園、分流)、治理(如噴漿、巖釘、擋土牆、防落石網柵、去危石等邊坡工程)以及防護(戴安全帽、危石密集區設防護架和避難區)。然而第一項易引起遊客及觀光業者抱怨;第二項做愈多,對峽谷景觀美質的完整性破壞愈大;第三項目前主要是戴安全帽。
二○○九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曾舉辦峽谷遊憩安全議題研討,學者專家認爲此區不可能零風險,建議遊客和觀光業者亦需「自負風險」。然而管理單位需面對公衆、旅遊業者期待和要求一種「開放且安全的太魯閣」,一旦發生落石傷亡事件,則可能擔心國賠、刑責或外界批評。未來更需加強以「生態防減災」爲主題的遊客安全整合管理及防災教育解說。
此次大地震讓我們看見中橫公路設置以來最大規模的峽谷地景變動和災害,各界普遍支持國家公園封閉修復。這段期間,也是我們謙卑認取太魯閣峽谷本質和自然力量的大好機會!除了上述建議,也期待國家公園署積極投入峽谷未來經營管理所需的地質、生態、地景變遷、氣候變遷、生態旅遊、遊客安全管理、防減災教育解說等相關研究和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