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內最不像臺北的地方! 「社子島」的50年停滯與開發困境

遊行、請願、示威、抗議 社子島居民昨天駕鐵牛車及步行請願,要求對社子島築堤保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7/08/11 林建榮攝影)

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處的社子島,被稱爲臺北市內「最不像臺北」的地方。這片土地自1970年因淹水問題被劃爲限制開發區後,宛如停滯於時光之中,建築風貌定格在半世紀前。然而,在這片看似靜止的土地上,卻隱藏着複雜的經濟、生態脈絡與居民的深切期盼。

【推薦閱讀】 整船滅頂!渡船超載釀禍 兩人下落不明 |1957年金辰七號覆舟案 橋下的綠地運動場 1977年的百齡橋

1963年,葛樂禮臺風重創臺北,整個城市泡在水中長達三天三夜,社子島更是災情慘重。這場風災成爲臺北市檢討防洪措施的起點,基隆河截彎取直、高堤建設、百齡橋修建等相繼展開。然而,當時的高堤建設將社子島福安、中洲、富洲三個裡排除在外,導致社子島被指定爲滯洪區。

1970年,經濟部在「臺北地區防洪計劃檢討報告」中,以地勢低窪與經濟價值低爲由,將社子島定位爲限制發展區,建設許可全面凍結。當地只能用於農業或綠地用途,長期被視爲臺北市的邊緣地帶。

「楊希」颱風過境後,臺北市最大的蔬菜專業區-社子島,蔬菜受損面積廣大,原可收成的蔬菜經浸水後,根菜均發生嚴重腐爛現象,幾乎不能上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0/08/20 本報記者攝影)

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社子島是大臺北地區的重要蔬菜供應地,直至今日仍有運作。除了農業外,在工業發展也具有一定地位,70年代木材與紡織工廠進駐,80年代發展砂石與傢俱產業,90年代以後以物流、修車與資源回收爲大宗,有數百家的小型廠房。直到2022年,社子島纔開設第一家便利商店,生活條件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顯得格外異類。

賀伯颱風過境後,臺北市長陳水扁(中)陪同總統李登輝(左四)到仍停電、停水的社子島巡視、勘災,以及視察二重疏洪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6/08/02 本報記者攝影)

臺北市長郝龍斌(見圖)昨天上午參加社子水樂園開幕,並乘坐獨木舟體驗水中樂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9/05/02 本報記者攝影)

因爲定位及限制發展規定,社子島成爲禁建區,多次引發居民請願運動。雖然政府並未置之不理,但當地的發展卻一波三折。這幾十年來因爲居民期盼,歷任市長針對社子島都有提出不少開發計劃,主要是發展成特種行業區或是遊憩休閒區。李登輝時期提議臺北副都心發展、吳伯雄時期試圖建立色情與博弈特區、黃大洲時期的遊艇碼頭、海博水族館、國際旅館、陳水扁時期的臺北第三副都會中心、馬英九時期的輕軌捷運與河濱花都、郝龍斌的臺北曼哈頓..等。然而,這些計劃不是因防洪規劃無法通過而擱淺,就是因居民反對無疾而終。

2016年,臺北市政府舉辦社子島開發i-Voting。社子島開發有四個方向: 方向一:運河社子島 ,方向二:生態社子島 ,方向三:咱的社子島,方向四:不開發。投票結果公佈,3成5投票率中約6成以生態社子島規劃方向勝出。

然而,這項規劃至今未有具體推動。有網友分析,社子島開發的最大障礙是複雜的產權問題。市府推動都市更新,但屋主與地主之間的利益分歧,使得談判陷入僵局。居民期待改善生活環境,但也希望在更新中獲得最大利益,這使得開發計劃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