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碰菸酒檳榔也舌癌!假牙長期摩擦釀禍 口腔潰瘍逾2周應注意
▲臺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蔡祐任醫師。(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80歲張先生一向身體健康,沒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日前發現左側鑲的假牙旁邊舌頭有個潰瘍,因爲不痛,所以他沒有特別在意,但潰瘍幾個月沒有痊癒,已經達到2公分大,醫師切除化驗,確定是鱗狀上皮細胞癌的舌癌。然而他擔任講師工作經常需要講話,如果切除恐怕會影響咬字發音,所幸醫師切除癌症部位後重建缺損,保留功能,後續順利迴歸正常生活。
收治個案的臺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蔡祐任說明,舌癌是口腔癌的一種,而口腔癌中有90%是鱗狀上皮細胞癌,且多爲黏膜經慢性刺激造成病變。造成黏膜病變的原因不外乎是煙、酒、檳榔等外界刺激,但有部分情況是口腔假牙或異物長期摩擦所導致;中壯年男性是口腔癌的好發族羣。
蔡祐任指出,口腔癌症的初期症狀除了口腔內生成腫瘤外,病竈也可能是無痛、遲遲未痊癒的潰瘍,因爲不會痛而可能被病人忽略,其他則是當癌細胞侵犯到口腔肌肉,致使嘴巴無法張合、舌頭無法靈活運用,導致咬字不清的情況,也是警訊之一。
一般而言,癌細胞在未轉移的情況下,是可以靠手術切除。以口腔癌來說,若近端轉移到頸部淋巴結,還可以靠手術切除,但若是遠端轉移到其他器官,就需要進行化療、放療等系統性治療,不適合做手術。
舌頭在口腔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蔡祐任指出,舌頭功能多,吞嚥說話都得仰賴舌頭的肌肉羣,要是手術切除範圍在1/3以內,就不會影響口語功能,但超過1/3將會影響構音,甚至影響吞嚥造成嗆咳,甚至在術後出現併發症,因此手術前的評估相當重要。
而張先生的情況,潰瘍在靠近舌根的側緣,除病竈還要擴大切除周圍組織,以避免復發。蔡祐任分析,張先生的工作是教書,但手術切除後的傷口若直接縫合會改變舌頭形狀;向下縫合則會造成舌根無法向上擡,均影響發音,因此醫療團隊選擇以旋轉皮瓣進行修補。
後續利用剩下的舌頭組織重建缺損處,保留病人的口語功能,再執行預防性的頸部淋巴廓清術,並請他到牙科處理鑲着的假牙,以免繼續摩擦造成復發。術後三個月,張先生已能恢復正常咬字,兩年後迴歸正常生活,癌症至今未復發。
一、二期舌癌的疾病存活率可達七成以上,但到第四期便僅剩三成,蔡祐任提醒民衆,大家都會有嘴破的情況,但口腔潰瘍超過兩個禮拜未痊癒就要特別注意並積極就醫,儘早切片、化驗。癌症手術一定要多切除安全範圍,若拖約久,切除範圍會越大,還會影響預後,降低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