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8歲跳樓身亡,離開前頂樓徘徊3小時,留17字感人遺言告別人間
人們常說,在絕望之際,愈發容易產生結束生命的念頭。
殊不知,當人小有成就之時,也有可能會走向極端的路途。
尚於博,在他的事業剛有起色的時候,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選擇了跳樓。
或許也有對生命的不捨,否則就無法解釋那徘徊的三個小時。
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讓年紀輕輕的他選擇了這條極端的道路呢?
一、年少
表面上看,尚於博是一個青春、陽光的大男孩。
但骨子裡,尚於博是一個典型的I人。
1983年,尚於博在湖北出生。
沒多久,遠在廣東的深圳就迎來了從小漁村蛻變成大城市的契機。
於是,尚於博一家就來到了深圳打拼。
尚於博父母整日忙於工作,鮮少與孩子溝通。
再加上初來乍到的尚於博在深圳並沒有什麼朋友,這也就導致他的性格日漸內向,不愛與人說話,甚至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按照現在人的說法,這孩子可能有抑鬱的走向。
但在當時,父母只是覺得他比較內向,等再大點,性格就會好些。
就這樣,尚於博一個人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了高中。
高中時期,社團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尚於博也被戲劇社團所吸引了,他第一次發現自己竟然會對錶演感興趣。
於是,就下定決心地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2001年高考之際,尚於博就以670分的優異成績,進入了中央戲劇學院。
與他同班的還有張歆藝、牛萌萌等人。
儘管進的是中戲,尚於博依然決定多點社團活動。在衆多的社團中,他依舊青睞於話劇團。
話劇這種形式,雖然不怎麼被市場所看好,但其實很考驗一個人的演技。
正是有了這些豐富的社團表演經驗,在尚於博大三的時候,他就出演了《槍手》這部電影,爲成名打下了基礎。
二、成名
從中央戲劇學院出來的人,不一定都已經成爲了明星。
更多的人,是在成爲明星的道路上。
尚於博大學畢業後,正式走上了演員的道路。
2005年,在軍旅劇《陸軍特戰隊》中,他的演技、扮相驚豔了衆人,這也算是他的成名作。
名氣一大,很多導演就關注到了他。
而在當時,尚於博的形象其實是偏正派的,因而拿到的劇本也是比較正面的。
如2006年,他就出演了《天涯歌女》的民國劇。
這部劇的男女主,分別是潘粵明和張柏芝,可謂是一線藝人。
此後,尚於博也接了很多角色,但都有點不慍不火的感覺。
2009年,尚於博在《孃家的故事》中出演了男主沈建弘。
與此同時,他還與王珞丹合作出演了《杜拉拉昇職記》。
劇中,尚於博雖然扮演的是前男友的角色,但表演功力的精湛也讓人感嘆這可能是個演藝界的新星,紅氣就這麼來了。
回過頭來看,走紅對尚於博或許並不是一件好事。
明星的生活,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般光鮮亮麗。
摒去那在公衆面前的露臉機會,以及常人拿不到的高額工資,明星其實與普通人沒什麼二致。
這也是說,尚於博早年的抑鬱傾向,並沒有因爲自己走紅,成爲了小有名氣的明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相反,在成爲明星後,尚於博反而不大能像學生時代那般自由地演戲了。
畢竟,明星爲了自我的生存、工作室的生存,要努力地接片。
關鍵恰好在於,尚於博之所以喜歡上演戲,就在於他能夠將自己的情緒融到角色中,去釋放自己的壓力。
如今,明星這一身份本身反而給他增加了壓力。
尚於博不得不去面對外界對他的期待,以及自己對這份期待的焦慮。
如何應對他人對自身的期待,以及實現自我對自身的要求,這恐怕是一個世紀難題。
一旦處理不好,就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困境之中。
處理得好,人可能就成爲了灑脫的代名詞,能夠活得自洽。
遺憾的是,尚於博是前者。
走紅那一年,在種種期待與焦慮下,尚於博患上了抑鬱症。
三、抑鬱症
本來,抑鬱症患者就很需要家人的陪伴,和朋友的關心。
但是,尚於博從小就養成了什麼事情都憋在心裡,都由自己消化。
他帶給外界的,永遠都是笑臉和陽光。
因此,幾乎沒有一個人意識到了尚於博可能出現了心理問題。
可是,僞裝得越久,人就會愈崩潰。
2011年,尚於博選擇了跳樓自殺。
在當時,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震撼。
原因很簡單,沒人曾經發覺尚於博有過抑鬱症的可能。
至於身體問題,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一時間,所有人都在猜想,尚於博怕不是爲情所困,想不開然後自殺了吧?
尚於博的遺言,卻表露了一切。
在他的手機裡,人們發現了最後的遺言。
上面清楚地寫着,他的死與任何人無關,也不需要責怪任何人。
與此同時,大家也發現尚於博有在偷偷地服用抑鬱症相關的藥物。
再調出自殺那天的監控來看,尚於博在頂樓徘徊的三個小時,似乎是他與病魔最後的抗爭。
不幸的是,這一次的抗爭仍然失敗了。
進入新世紀以來,因爲抑鬱症自殺的明星頻頻出現。
像張國榮的世紀一躍,就是如此。
如今,尚於博也因爲抑鬱症離開,這迫使當時的社會開始反思先前對抑鬱症的認知。
原來,大家覺得這不過是一種情緒病,只有人變得樂觀就能克服。
然而,多位明星的自殺似乎在告訴人們,患上抑鬱症也會有來自身體的折磨。
精神的痛苦,更不是簡單的情緒二字就能解釋的。
這雙重的痛苦,又會因爲外人的不理解,而加重。
進而導致,患病者與世界隔絕,自成一個封閉的世界。
如此,走向極端也就成了唯一的解脫方法。
也正是因爲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尚於博去世後,他的母親專門建立了與抑鬱症相關的基金會,致力於對抑鬱症的科普和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