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量停發,一年減少3100萬張:從“人手一張”到“避而遠之”,信用卡爲何失寵了?
訂閱 快刀財經 ▲ 做您的私人商學院
作者:朱末
來源: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
萬物皆有周期。
誰能想到,曾是中產標配的信用卡,竟有“失寵”的一天。據央行最新發布的報告,2023年,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爲7.67億張,相較於2022年的7.98億張,蒸發了3100萬張,降幅達3.89%,而這已是信用卡總量萎縮的第三個年頭。
糟糕的是,面對“不愛辦卡,辦了不用,用了不還”的用戶,“求財若渴”的銀行即便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法穩住信用卡的現狀與預期。“宇宙第一行”工行的信用卡髮卡量由2022年末的1.65億張縮減至2023年末的1.53億張;“零售之王”招商銀行2023年信用卡流通卡9711.81萬張,較上年末的10270.93萬張減少約560萬張。
除此之外,持卡量、刷卡額萎縮與不良率上升也在同步上演,且有加速惡化的勢頭。到2023年底,中國批量個人不良貸款規模已經達到475.2億元,規模同比增長超6倍,其中,信用卡透支佔比達60.8%,是個貸不良的主要來源。
曾幾何時,信用卡是年輕人消費的“標配”,一張Visa或Master,不僅是消費能力水平的象徵,更是一種時尚風潮,買房買車遊玩消費,都要刷刷,平時也要積攢積分,賺取返現。
然而,風水輪流轉,隨着網銀轉賬和手機支付爲代表的新消費方式的崛起,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興盛,各類網絡信貸消費日漸繁榮,爲年輕人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信用卡的吸引力節節敗退,直至邊緣化。
誕生、發展、狂飆、低迷......歷經近40年的起伏,如今的信用卡,無論再怎麼刺激,也難以回到那個被稱爲“王者”的時代。
01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信用卡的黃金時代
“人類需求是推動發明的基礎。”用這句話來形容信用卡行業的誕生與發展史,再貼切不過。
1951年,美國一位叫麥克納馬拉的商人在紐約一家餐廳用餐,但結賬時卻發現沒有帶現金。這次尷尬的用餐經歷,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張信用卡的誕生。
所謂信用卡,一般是由商業銀行發行,持卡人只要一張信用卡就能輕鬆購物,消費時不僅不需要支付現金,還可以享受很長的免息期,等到最遲還款日再還款就可以了。
簡單理解就是,信用卡相當於商業銀行借錢給消費者,消費者獲得了提前預支的方便,銀行方則獲得了不菲的利息和非利息收入。
而中國第一張信用卡的出現,則要追溯到1985年,中國銀行珠海分行正式發行了中國境內第一張人民幣信用卡——中銀卡,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蕩起陣陣漣漪。此後,工行、農行、中行、交行等銀行的信用卡產品陸續面世,但在量入爲出的年代,老百姓們對超前消費普遍持觀望態度,這一階段的信用卡,只落得“打入冷宮”的命運。
真正的轉折出現在2003年,這一年也被稱爲“信用卡元年”。當時的社會出了兩個大事件,一是中國銀聯在上海成立,開始與世界接軌;二是第一個獨立信用卡中心工行牡丹信用卡中心成立,專業化經營開始替代信用卡的總分行模式。
到2003年底時,中國的信用卡髮卡行已經擴展到10家銀行,髮卡量由年初的100多萬張增加到近400萬張,信用卡業務迎來了黃金期。爲了拓客,各大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動作不斷,瞄準商場、寫字樓、小區,乃至菜市場等人流聚集的場所大力出擊。
2009年,中國工商銀行推出的白金信用卡,不僅提供了高額度、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還引入了積分兌換、消費優惠等概念,福利多多,極大地吸引了中產階級和白領羣體。
有工行開路,其他銀行有樣學樣。對於沒有卡的新用戶,銀行會以豐富的禮品爲“誘餌”,自行車、行李箱、燒水壺......只要辦卡,就能任意挑選;對於有卡的老用戶,則通過花樣繁多的“送溫暖”,包括貸款免息享優惠、提高額度以及擴充會員權益等,鼓勵用戶儘可能多地刷信用卡。
潛移默化下,信用卡逐漸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爲消費、貸款和理財的重要工具。到2016年底,國內信用卡發總量已突破5.9億張,全國信用卡消費交易額達到741.81萬億,當時的信用卡消費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超八成的受訪者每天都會使用信用卡。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只有寥寥幾家,到近300家銀行的全鏈條參與,簡單的“跨越式發展”已無法全面形容信用卡的輝煌。
然而,信用卡的透支消費註定它存在消費風險,銀行過往數年信用卡業務的快速壯大,稀釋和掩蓋了不良情況,一旦勢頭減緩,之前積累的潛在危機便會集中爆發。
02
狂熱之下問題凸顯
內憂外患業務萎縮
在信用卡最狂熱的巔峰時期,各大銀行爲了追求漂亮的髮卡量數據,幾乎不設門檻,甚至銀行連持卡人的風險資質評估都不做,就直接批下了幾萬的額度。
放寬對目標客羣的資質要求,意味着納入了很多風險較高的客戶羣體,這些用戶爲了滿足購物慾望,不顧自身經濟能力,過度使用信用卡,債務如滾雪球般膨脹,最終陷入還款困境,導致信用卡的貸款不良率急劇上升。
據《2020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20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爲838.64億元,同比增長12.92%。其中,平安、中信、興業、浦發銀行的信用卡貸款不良率分別爲2.16%、2.38%、2.16%、2.52%,上升最多的是渤海銀行,信用卡不良率達到了6.26%,已經遠遠超出了臨界線。
除此之外,大量隨意地髮卡,也削弱了銀行對風險的把控能力,信息泄露、欺詐和盜刷等犯罪行爲屢見不鮮。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網絡釣魚、仿冒銀行網站或電話詐騙等手段竊取信用卡信息,用戶的資金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信用卡的安全係數大打折扣。
爲了遏制亂象,2022年7月,銀保監會和央行下發《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對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提出“審慎穩健”的監管要求,要求嚴格規範髮卡營銷行爲,防範僞冒欺詐辦卡、過度辦卡等行爲;對單一客戶應設置髮卡數量上限;強化睡眠信用卡動態監測管理,嚴格控制佔比等。
在監管部門的趨嚴態度下,多家銀行紛紛提高信用卡的申領門檻和收費政策,包括提高年費、取消免息期、增加取現手續費等,雖然這些舉措有助於防範信用卡風險,但卻引發了用戶人羣的不滿,不少用戶反映信用卡收費過高,從而影響了信用卡的用戶依賴和忠誠度,信用卡增速出現近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而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花唄、白條等新興消費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這些線上產品不僅開通便捷、審批快速,還能通過大數據實時調整額度,不斷衝擊着信用卡的主導地位。
再加上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的廣泛應用,替代了信用卡在小額支付場景的應用,年輕人更習慣拿起手機付款,信用卡不再是首當其衝的選擇。
就連過去信用卡的積分獎勵制度,也被互聯網平臺的會員積分體系秒的渣都不剩。互聯網平臺通過與電商、外賣等不同商家進行合作,可以輕鬆實現積分與權益的轉換,最大程度豐富了年輕人的選擇。
內憂外患下,信用卡業務開始加速萎縮。
03
逐漸失寵不再吃香
穩存量成未來關鍵
這種刺骨的“寒意”,體現在銀行“縮水”的財報上。
具體來看,截至2023年末,工商銀行的信用卡髮卡量爲1.53億張,相較2022年末1.65億張的信用卡總量減少1200萬張,報告期內信用卡消費額爲2.24萬億,同比下降2.2%;交通銀行信用卡髮卡量爲7132.42萬張,同比下降4.27%,報告期內信用卡消費額2.81萬億,同比下降8.17%。
招商銀行引用卡流通卡爲9711.81萬張,較上年末下降5.44%,報告期內信用卡交易額爲4.81萬億元,同比下降0.44%;平安銀行信用卡流通戶數5338.91萬戶,同比下降21.9%,報告期內信用卡消費額2.78萬億,同比下降18%。
種種跡象表明,信用卡“吃香”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雪上加霜的是,疫情之後,年輕人消費時更傾向於“只買生活必需品”,金錢觀走向理性,不少用戶決定直接註銷信用卡,或者註銷多張中的幾張,只留一張額度大的,讓信用卡的處境越發“尷尬”。
爲了挽回頹勢,各大銀行用盡了各種招數。目前,各大銀行均與美團、京東、抖音、拼多多、唯品會、螞蟻等互聯網企業展開合作,以減免、賬單分期折扣,甚至“0息”爲“誘餌”,嘗試爲信用卡注入新活水。
爲了討好年輕人,信用卡也走起了“聯名”風,來凸顯獨特性和個性化,範圍已經延伸到美食、購物、航空、汽車、遊戲、體育、母嬰等各大領域,除了與商戶品牌聯名之外,銀行也會推出明星、IP聯名信用卡。
相比於普通信用卡的消費返現、積分兌換、生日禮品等一般性優惠,聯名信用卡往往優惠幅度更大,待遇更特殊。例如,航空公司聯名信用卡可以享受機票折扣或免費行李額度等福利,酒店聯名信用卡可免費或特價住宿等。
儘管銀行動作頻頻,但市場競爭的加劇,讓銀行在獲取新客戶方面的成本不斷增加,偏偏持卡人的使用頻率不斷減少,消費額度不斷下降,又使得銀行難以從客戶身上獲得足夠的收益來覆蓋獲客和運營成本,只能陷入惡性循環。
在這種大背景下,陸續有銀行開始關停信用卡中心。華夏銀行關閉了天津信用卡中心和廣州信用卡中心;交通銀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關閉了桂林分中心;上海農商銀行關閉了信用卡部......雖然這並不代表銀行放棄了信用卡,但也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信用卡業務大不如前了。
儘管整體狀況不景氣,但信用卡在釋放消費潛力和推動消費升級上的重要作用,讓其仍然是銀行必須要堅守的“陣地”。
而基於消費愈加多元化和細分化的趨勢,“精耕細作”穩存量、緩縮量,將成爲未來信用卡的主流策略。如何圍繞餐飲、商圈、出行等高頻生活場景以及家裝、汽車、3C等大額分期場景,來做深入挖掘,是信用卡能否逆轉局面的關鍵。
話說回來,你上一次用信用卡,又是什麼時候?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配圖僅供參考,無指向性及商業用途)
參考資料:
1.柒財經《一年減少3100萬張,送自行車的信用卡怎麼“不香”了?》
2.正解局《銀行急了:年輕人不愛信用卡,錢不好賺了》
3.八方鏡《從“人手一張”到“避之不及”,信用卡到底怎麼了?》
寫在最後:安利一個寶藏讀書博主
“吾若不寫,無人能寫。”
誰的口氣這麼大?這句話其實是《流俗地》的作者黎紫書說的,那到底是怎樣一本書,她不寫就沒人能寫了?
黎紫書是馬來西亞人,用華語寫作。馬華文學有史以來,即便將境外寫作人的作品計算在內,生產過的長篇小說也寥寥可數。這是條件匱乏使然,缺故事,缺發表園地,缺出版機會,也缺讀者。在一箇中文被擠到主流以外的國度,華文文學土壤只佔斷崖之地,先天不足,後天也被國家蔑視,缺乏社會支援,僅僅憑着華團和紙媒辦的幾個文學獎苦苦支撐,加上一代又一代文學愛好者的薪火相傳,才讓馬華文學頑強不死。所以大多數寫作者只是把創作當成興趣。
馬華文學這些年的長篇小說,幾乎都由留臺作者,如李永平和張貴興一手包辦。他們寫的長篇大多以東馬熱帶雨林爲背景,《野豬渡河》《大河盡頭》《吉陵春秋》,意境氣勢都瑰麗磅礴。除此之外,寫長篇的馬華作者非常少。而且爲大衆比較熟知的馬華作者,他們書中的意象都充滿了南洋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風格很明顯。而黎紫書因爲常年在馬來西亞生活,這本書寫的是她的老家怡保,一個沒落的錫礦之都,在小說中叫錫都。書裡充滿市井氣俚俗味,寫的是一羣平凡人的平凡人生故事。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除了黎紫書外,無人能寫了。
這本小說也快被影視化了,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這本書被拍出來會是怎樣的。裡面銀霞、細輝和拉祖的友誼讓我想到了韓劇《請回答,1988》這部劇。非常生活化、有溫情,煙火氣,同時也描繪了馬華社會幾十年的風雨悲歡和人事流變。
夏不綠,不著名作家,出版書籍十餘本,售出多部影視版權,用寫作丈量生活的塵埃。
去視頻號、B站、小紅書搜索「夏不綠讀書」,關注我,讓我們一起用閱讀鑿開心中的冰海,在閱讀這座避難所裡,一起做忠於自己的普通讀者。
- End -
快刀財經已同步入駐:36氪、虎嗅網、鈦媒體、i黑馬、品途網、商界、趣頭條、砍柴網、梅花王、艾瑞專欄、億歐網、創業邦、知乎、雪球、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界面新聞、一點資訊、本站號、搜狐自媒體、鳳凰網、新浪財經頭條、新浪看點、UC大魚號、天天快報、企鵝自媒體、投資界、思達派、獵雲網、簡書等30多家自媒體平臺。
快刀財經
社羣 | 內容 | 連接 | 商學院
商業快媒體、思維孵化器、價值試驗場和洗欲中心。專注互聯網以及互聯網正在影響的其他行業。有趣、有料、有態度,加入我們,擁有您的私人商學院。致力於爲用戶提供營銷策劃、社羣電商、創業投資和知識充電服務。
投稿、轉載、內容合作,請添加微信ikua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