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爲什麼“內事不決問張昭”?

‍‍

‍‍月初,張昭墓出土了。聊聊張昭——和孫權。

《三國演義》設定,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然而正史還複雜些:張昭與孫權的關係,有點像個老古板諸葛亮,遇到個虎脾氣阿斗。

張昭本是大名士,戰亂到了江東,成了孫策首席文臣。

當日孫策年少,張昭名氣還在孫策之上;中原名士寫信多贊張昭,有點像諸葛亮被託孤後,曹魏名士寫信直接找諸葛亮。張昭也曾爲此不安,跟孫策說這事。孫策性格宏闊,於是歡笑,把張昭比作管仲,自比齊桓公,說你那麼牛,能用你,就顯得我厲害呀!

孫策打跑了後來當了王司徒的王朗,王司徒自己後來說:孫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張昭是民之望,輔佐孫策。周瑜是江淮之傑,是孫策大將。

這是王朗的排位:孫策、張昭、周瑜。君、相、將。

孫策臨終,託孤張昭。原話是:“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話兩層意思:一是“君可自取”,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託孤之詞,孫權是阿斗,張昭是諸葛了。

二是“緩步西歸”,輔佐不了,你可以走,沒事。

孫策死,張昭扶孫權上馬,輔佐孫權。但他出身中原,大概無意割據,還是想積極靠攏漢中央。

曹操贏了官渡,要孫權送孩子當人質,張昭們是認可的,以爲不妨臣服於漢室。大概張昭有點類似於宋江:你來招安,我不反對。“緩步西歸”嘛。

周瑜和魯肅卻是天然的割據派:我們自己當家做主!

赤壁之戰前夕,張昭主降,周瑜主戰。我們知道後來的歷史,自然覺得主戰是對的。

但此前十幾年,曹操所向披靡,呂布袁術袁紹張繡紛紛倒下,又剛拿了荊襄,氣勢極盛;孫權時年不到三十,周瑜三十四,年少氣盛,但難打。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寫了舌戰羣儒這齣戲,讓諸葛亮嘲諷張昭、顧雍、步騭、薛琮、陸績們。張昭當時,實是顧陸朱張這些的領袖。之後周瑜回來勸孫權抗曹:這不只是周瑜贏了,而是孫權靠攏了周瑜魯肅這些割據派,壓倒了顧陸朱張。

《三國志》裡明說,孫權繼孫策時,先“有張子布以爲腹心”,但赤壁一戰的路線鬥爭後,大概,張昭不再是孫權的腹心了。

荀彧輔曹操,爲曹操羅致名士,鞏固潁川,范曄認爲他還心存漢室;但曹操後來不想要漢室了,荀彧自盡。

張昭輔孫策/權,大概也覺得不妨接受漢室招安,但孫權要割據了,於是漸行漸遠。

但孫權和張昭,終於沒鬧到荀彧跟曹操似的。當然,也沒阿斗和諸葛亮那麼和睦。

孫權逼大家喝酒,張昭不高興要走,孫權說挺歡樂的呀,幹嘛呢你?

張昭說:紂王酒池肉林也很歡樂!

孫權要打老虎,張昭說你每天干啥呢這麼冒險!孫權也沒聽進去,回頭自己造個車打虎。

真是古板老師管叛逆學生。

後來孫權稱尊,說沒有周瑜就沒自己的今天,回頭就吐槽張昭:當年如從張昭之計,今日恐已乞食!

孫權要封丞相了,不封張昭封孫邵;後來又換了顧雍;被問起來,就說張昭脾氣暴,不適合當丞相。

這就是學生長大,報復性地搞老師。

但孫權也知道好歹。他被封大魏吳王時,很沒面子;魏國的刑貞過來搖頭翹尾巴,被張昭怒斥。這可見張昭做派:他勸過孫權降曹,是因爲看重漢室權威;曹家人過來擺威風,他照樣看不慣。張昭一生,最重規矩禮儀。

後來蜀漢鄧芝來,口才流利,壓倒東吳羣臣,孫權感嘆:要是張昭在就好了,絕對不會輸給他!——孫權輕佻,但也知道張昭的威重有多好。

最見他倆個性的事:孫權支持公孫淵,張昭反對;孫權拔刀怒吼:“呉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爲至矣,而數於衆中折孤,孤嘗恐失計。”

這年孫權五十多歲了,張昭快八十了。兩個加起來一百三的老頭對着吼,可見孫權對張昭埋藏已久的心結:

吳國人入宮拜我,出宮拜你,怎麼你還嫌不夠?東吳誰說了算?!

張昭看着孫權,說我也知道你不愛聽我念叨;可是當年孫策和你媽媽臨終囑託我,一定要我輔佐你啊!

五十多歲的孫權一聽,動感情了,抱着快八十的張昭,哭了起來……

之後張昭回家躺平,孫權氣得派人把張昭家門封了:死老頭子,別出來了!張昭也把自家門從裡面封了:我就不出來!

公孫淵之後果然叛了孫權,孫權想跟張昭和好,“老頭你出門吧?”甚至在張昭家門口放火又撲滅,還站着不走。

終於張昭的兒子們看不下去了:你倆折騰什麼呀?有沒有點東吳前兩號人物的威儀啊!於是扶着張昭出去見了孫權,這事纔算過去了。

曹操與荀彧,從合作到割裂。

阿斗與諸葛,始終像呆兒子熱愛好乾爹。

孫權和張昭卻是鬧了三四多年,孫權煩張昭,卻又情不自禁地念叨他厲害;五十多歲了,氣得拔刀對張昭怒吼,可又因爲張昭一句話就抱着哭。

最後倆人還玩內外封門,雞飛狗跳。

實在不像君臣,卻像彆扭學生古板師父。

更像叛逆兒子傲嬌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