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過庭失傳真跡重現,曾被宋徽宗當成“案頭書”,董其昌:遠勝於《書譜》!

我們在學草書時,一要“取法乎上”,二則是“循序漸進”,學古人不學今人,學經典不學“野帖”,這樣才能打好基礎、不入歧途。晉唐時期名家輩出,好的作品極多,但以誰爲師、臨摹何帖,依然有講究,不能盲目練習。

張旭、懷素水平雖高,但他們的作品以大草爲主,對初學者來說難度太大,很難領悟透其中豐富的筆法,只能囫圇吞棗,甚至會因一味追求與之形似而誤入歧途。魏晉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用筆太精妙,細節處理太複雜,都不適合入門。

因此,我們需要找一部小草寫成、易於上手、能作爲學魏晉草書的“跳板”之作,而孫過庭的作品是上佳之選。“鎖定”了以誰爲師後,我們再看孫氏作品。《書譜》知名度高、影響力大,但它存在用筆單調、氣韻不足的情況。

竇臮在《述書賦》中指出:“虔禮凡草,閭閻之風,千紙一類,一字萬同。如見疑於冰冷,甘沒齒於夏蟲。”而最近,孫過庭一部失傳多年的草書真跡公開,彌補了《書譜》的缺點,被業內稱爲“唐草扛鼎之作”,它就是《孝經》。

孫過庭因書藝絕佳獲得升遷,深受武則天寵信,這部《孝經》就是他奉敕所寫,完成後武皇珍愛有加,武則天和宋徽宗都把它當作“案頭書”朝夕臨摹。北宋時此作進入“宣和內府”,徽宗多次臨摹,並定爲“神品”。到了明代,《孝經》又歸董其昌,他在跋文中稱讚此作比肩鍾繇、索靖,比《書譜》更爲珍貴。

此作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因太過珍貴一直秘藏。這部《孝經》是紙本冊頁,共17開,每開大小縱25.2釐米、橫13.4釐米,明代書法家祝允明在原作破損處進行了補筆。陳繼儒總結:“過庭書得二五清散之風,此《孝經》全師智永千文,諦觀之無一字不合作。古人書學如海,何可輕思議。”

孫過庭草書取法於虞世南、智永,並由此上追王羲之,這部《孝經》以章草寫就,又融入行草、隸書筆意,可謂高古雅逸,字字平和自然。空中取勢,順鋒入紙,落筆之後形成了小虛尖,再衄挫、調鋒,筆筆中鋒,點畫遒勁圓潤,轉折處以圓代方,絞轉靈活。

此作結字欹側險絕,因字賦形,以縱取勢,牽絲引帶,俯仰呼應多姿,穿插避讓多變,通篇1000餘字用筆無雷同,絕無單調感。章法肅整,疏密得宜,用墨枯潤自然。孫過庭這部《孝經》法度嚴謹細膩,氣韻中正平和,是我們學習正統草書的範本。

董其昌跋文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1:1超高清復刻,全卷加入現代字註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別無二致,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爲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